最近刷到個新聞,上海黃浦區民政局居然和一家叫INS新樂園的夜店聯手,搞了個夜間結婚頒證體驗項目。
![]()
![]()
看到這消息我第一反應就是:這操作也太迷惑了吧?難道說,現在領證都得配著DJ打碟節奏喊“我愿意”了嗎?
夜店、夜間、結婚登記,這三個詞湊在一起,怎么看都透著一股不搭調的詭異。
先不說別的,夜間在夜店辦頒證,大家能保證完全清醒嗎?是不是以后結婚前還得像查酒駕一樣,先吹個酒精測試儀?別到時候領證的人醉醺醺的,連自己簽的什么字都不知道,第二天醒了直接懵圈:“我昨天居然結婚了?”
雖說現在只是預約制,但這試探意味也太明顯了。主辦方的想法倒是挺“美好”,覺得年輕男女在夜店玩的時候,荷爾蒙上頭,頭腦一熱就把婚結了。甚至暢想一群人玩真心話大冒險,輸了就去結個婚,美其名曰“增加趣味性”。
結婚這么嚴肅的事,愣是給弄出了開盲盒的刺激感。
看吧,結婚搞得這么兒戲,離婚卻要經歷一個月的冷靜期,這不就是典型的“進門容易出門難”嗎?像極了打折促銷時沖動消費,回頭想退貨才發現條款密密麻麻。
以前老一輩結婚,講究知根知底、明媒正娶,還得挑個良辰吉日,雙方家庭都要反復考量。可現在倒好,半夜三更蹦迪蹦累了,順路結個婚,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結“陰婚”呢!
以后婚姻里但凡出點問題,都能甩鍋給時間沒選對:“都怪當初大半夜去登記,晦氣!”
更讓人無奈的是,以前結婚前還有強制婚檢,為了雙方的健康和后代著想,現在卻簡化到“看對眼就行”。萬一有人本來是想找個一夜情,結果稀里糊涂結了婚,這算什么事?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以后酒店前臺都能設個結婚登記處,住店的時候順手就能領個證,這樣結婚率不就“唰唰”往上漲了?
對了,馬上就可以歸口到“結婚率”這個詞了。
說到“結婚率”,現在各地為了拉高這個數字真是絞盡腦汁。前陣子就有地方組織七八十歲的老年人補辦結婚證,硬生生靠這個拉高了一波數據。
現在又折騰出夜店頒證的花樣,可這些操作說白了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花架子。
年輕人不愿意結婚,難道是因為白天沒時間領證嗎?是因為缺個能蹦迪的領證場所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真相是:年輕人面前橫著一座叫“現實成本”的大山。
高到離譜的房價,掏空父母積蓄都未必能湊齊首付;水漲船高的彩禮,讓不少男性直呼“娶不起”;天價的育兒成本,從奶粉尿布到教育開支,哪一樣不花錢;還有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讓人焦慮的失業率,以及越來越低的勞動供養率。
算盤一打,結婚這事簡直像開盲盒:賭贏了是相伴一生,賭輸了可能人財兩空。
以前還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觀念束縛,可現在這些舊觀念早就慢慢瓦解了。
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可連生存都成了難題,誰還有心思考慮繁衍?就像動物在生存條件艱難時會停止繁衍一樣,年輕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和不安全感面前,自然會降低組建家庭的意愿。
所以真不是年輕人排斥愛情,而是怕扛不起責任。怕工資追不上房貸,怕婚姻變成內耗,怕孩子重復自己當牛馬的人生。
結婚登記的門檻一降再降,看似簡化了流程,實則意味著婚后需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重。就算靠夜店頒證這種噱頭,讓一些年輕人沖動領證,可過不了兩個月就因為各種問題離婚,這樣的結婚率又有什么意義?
除了給民政局沖KPI,還能留下啥?
說到底,這個活動最大的受益者,恐怕只有INS新樂園這樣的夜店。
![]()
年輕人可能不會真的為了領證去夜店,但大概率會出于好奇心去吃瓜圍觀。還有些人可能會借著這個機會蹭流量,搞個行為藝術,反正只是預約一下,去不去還不一定。
婚姻不是一場兒戲,更不是拉動數據的工具。想要提高年輕人的結婚意愿,與其在形式上玩花樣,不如切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降低生活成本、完善社會保障、營造更公平的就業環境,讓年輕人能看到未來的希望,覺得自己有能力承擔起婚姻和家庭的責任,這才是最根本的辦法。
夜店里的結婚頒證,終究只是一場熱鬧的鬧劇。等熱度過去,一切還是會回到原點。
希望相關部門能少做點這種形式主義的表面文章,多聽聽年輕人的真實心聲,把堵在婚姻門口的房價、教育、醫療這幾座大山搬開,比在夜店搞一百場頒證儀式都管用。
誰不向往“有人問你粥可溫”的溫暖呢?只是現在,更多人先得考慮“粥還買不買得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