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底,中國援助的瓜達爾海水淡化廠與友誼醫院在巴基斯坦順利竣工,后續加碼民生基建支援的消息,讓這個南亞國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客觀來看,巴基斯坦的先天條件并不遜色,有中國長期穩定的援助支持,國內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勞動力成本具備顯著優勢。
但現實境遇卻反差強烈:人均年收入僅1500美元,位居南亞末位;超過30%的人口處于絕對貧困狀態,半數兒童面臨營養不良問題,外債規模高達千億美元,作為傳統農業國卻需大量進口糧食。
手握多重優勢卻陷入“越幫越難富”的循環,背后是多重結構性難題的交織纏繞。
![]()
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源于人力資本,而教育是培育人力資本的根本。巴基斯坦的發展困境,首先源于教育體系的全面滯后。
教育普及度與經濟發展的正相關性早已被多國實踐驗證,中國97%的國民識字率與接近100%的青少年識字率,正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巴基斯坦的教育現狀,呈現出全方位的薄弱。
其全國識字率僅為44%,不僅低于南亞55%的平均水平,在全球排名中也處于113位的下游位置。
教育資源的分配失衡更為突出,所謂60%的兒童入學率僅統計男性群體,女性受教育權被嚴重忽視。
![]()
大量女童未滿12歲便被迫接受童婚,徹底喪失了受教育的可能,這種性別不平等的教育現狀,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發展的失衡。
即便進入學校,完成學業也面臨重重阻礙:40%的小學輟學率背后,是貧困家庭對勞動力的迫切需求,孩子們不得不早早承擔養家責任,教師隊伍素質堪憂,部分小學教師自身未完成基礎教育便上崗任教,教育質量難以保障。
巴基斯坦政府曾提出2015年將識字率提升至80%的目標,但最終未能兌現,核心癥結在于多重阻礙的疊加。
![]()
建國初期85%的文盲率留下沉重歷史包袱,合格教育人才極度匱乏,而政府初期對教育的重視不足,導致優質學校數量稀少。
后續投入的教育經費,因官僚體系的嚴重腐敗大量流失,學校設施長期停留在上世紀水平,部分學校因資金短缺直接關停。
關鍵是其教育體系照搬英國模式,完全脫離本國發展實際,課堂上的西方理論與社會實際需求嚴重脫節,導致教育的實用價值大打折扣。
反觀南亞鄰國孟加拉國,通過保障女性教育權、推行貼合本土需求的職業教育,實現了識字率與經濟水平的同步提升。
![]()
穩定的周邊環境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的必要前提,而巴基斯坦的地緣格局卻充滿挑戰。
其接壤最廣的兩個國家,印度與阿富汗均與其存在長期未能化解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根源,與英國殖民時期“分而治之”的政策密切相關。
印巴之間的爭端早已超越領土范疇,延伸至宗教、文化等多個層面,英國當年的“印巴分治”決議,人為劃分的邊界不僅引發領土爭端,更激化了兩國間的宗教矛盾。
印度在南亞的霸權訴求,使其將巴基斯坦視為主要競爭對手,而宗教信仰的不可調和性,讓雙方沖突時常升級。
![]()
即便在相對和平時期,印度持續的軍事擴張也迫使巴基斯坦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國防,本應用于民生改善與經濟建設的資金,被大量消耗在軍事領域,經濟發展的步伐因此放緩。
與阿富汗的邊境爭議同樣長期存在,“杜蘭線”作為英國殖民時期的產物,始終未能得到雙方認可。
阿富汗認為該邊界分割了本國傳統領土,巴基斯坦則難以對邊境區域形成有效治理,雙方圍繞邊界的摩擦持續不斷。
![]()
邊境的不穩定不僅阻礙了雙邊貿易與合作,更給極端勢力提供了生存空間,進一步破壞了地區安全環境。
地緣格局的特殊性,讓巴基斯坦難以獲得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
對于跨國企業與國際投資者而言,沖突風險與安全隱患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這使得巴基斯坦在吸引外資與開展國際貿易時處于劣勢。
長期處于緊張的周邊關系中,巴基斯坦不得不將大量精力用于應對外部威脅,難以集中資源開展經濟建設,外部動蕩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枷鎖。
![]()
如果說教育短板是發展的“先天不足”,地緣困境是“外部制約”,那么內部治理的失序,則是巴基斯坦經濟難以突破的“核心障礙”。
國家的持續發展,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與高效的治理體系,而巴基斯坦的內部治理卻存在諸多亂象。
巴基斯坦國內有72個民族,六個主要民族雖同屬伊斯蘭教信仰,但在教義解讀與文化習俗上存在差異,民族矛盾客觀存在。
調和民族關系本應是政府的核心職責,但歷屆政府均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導致民族隔閡不斷加深。
![]()
1969年軍政府倒臺后,巴基斯坦嘗試推行民主選舉,但在國民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對政治認知有限的背景下,選舉淪為少數群體的權力博弈。
總統職位的競爭,本質上是軍隊實力與財富資源的比拼,當選者往往將國家資源視為私人財產,大肆斂財甚至出賣國家利益,貪污腐敗成為政治生態的頑疾。
這種治理失序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黨派紛爭不斷,政權更迭頻繁,政治局勢持續動蕩,在野黨組建私人武裝、與極端組織勾連的現象時有發生,局部沖突頻繁。
恐怖組織借助腐敗官員的庇護大肆牟利,部分貧困青年因生計所迫加入其中,導致反恐工作推進艱難。
![]()
即便是中國的援助項目,也因當地政策落實不力、資金被層層克扣,經歷了數十年的談判拉扯才逐步穩定推進,可見內部治理亂象對發展的嚴重阻礙。
外部援助本質上是“輸血”,而內部治理能力才是“造血”的關鍵。
巴基斯坦的現狀充分說明,缺乏健康的政治生態與高效的治理體系,即便擁有優越的資源稟賦與外部支持,也難以轉化為實際的發展成果。
腐敗與黨爭交織、民族矛盾與極端勢力并存,讓國家治理體系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發展路徑被嚴重阻斷。
![]()
巴基斯坦的發展困境,是教育短板、地緣挑戰與內部治理失序三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外部援助能夠緩解短期困難,但無法根治系統性問題。
要實現真正的發展,巴基斯坦需要從根基入手,完善教育體系,保障全民受教育權,打造貼合國情的實用教育模式,通過外交協商化解地緣矛盾,為經濟建設爭取穩定環境,推進政治改革,打擊腐敗亂象,調和民族關系,構建高效透明的治理體系。
這一過程注定漫長且艱巨,但唯有直面問題、主動破局,才能打破“依賴援助—難以自立”的循環,讓國家發展步入正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