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那天,國家會議中心辦了一場演出,名字叫做“進博中外人文交流之夜”,這個活動不是商業(yè)性質的,也沒有拉贊助,連品牌標志都沒有貼出來,主辦方是官方機構,節(jié)目內容很豐富,有中國舞和古箏獨奏,也有西方小提琴片段和非洲鼓點表演,演員來自十幾個國家,但沒有提到具體團隊的名字,現場照片是由新華社記者拍攝的,后來在網上都能看到。
![]()
演出地點選在進博會主會場里面,這里不是專門劇場,但開放給參展商、外交官和媒體使用,平時在這地方人們賣貨談生意,現在卻搞起文藝表演,顯得挺有意思,它沒有用大屏幕播放廣告,背景就是暖木色調加上水墨投影,技術簡單到幾乎看不出來,整場演出七十五分鐘,全程沒有字幕,也沒有人解說,全靠演員的動作、服裝和音樂傳遞情緒,結果還真有人看懂了。
![]()
這些演員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非洲國家,他們不代表任何政府或機構,不舉旗號,也不強調自己是誰,只管專心表演,這種安排很巧妙,避開了文化代表的政治包袱,大家只是普通人,帶著各自的節(jié)奏走上舞臺,觀眾不用去想這是哪個國家的文化,只需要感受這個人如何表達。
![]()
巴黎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的提線木偶搭配電子樂表演,被一些外國媒體說成是“文化挪用”,但在這場演出里,日本的太鼓和希臘的豎琴一同演奏,沒人刻意強調這是創(chuàng)新,也沒人特意去談什么融合,只是讓它們自然地放在一起,這種處理方式其實更接近“文明互鑒”原本的意思——不是誰改變誰,而是大家在一起交流、互動。
![]()
有意思的是,歐盟今年3月剛發(fā)布了文件,提到文化展演應當避免權力不對等的情況,這場演出是在8個月后舉辦的,時間上正好對得上,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根據政策安排的,官方傳播也顯得很克制,新華社只發(fā)了圖片,沒有再去剪輯視頻或發(fā)布通稿,和旁邊展區(qū)滿屏的廣告比起來,這里安靜得像是沒怎么使勁,其實是在有意做減法。
我沒看到流行元素,比如K-pop或短視頻舞蹈,也沒有國旗、口號這些符號,它不展示成就,也不輸出價值觀,反而讓文化本身變成對話工具,我覺得有時候最有效的交流就是什么都不說,只讓你看、聽、感受,你懂的,越不說,越容易記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