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一邊是冰冷的電影票房,一邊是熱火朝天的電影“瓜田”。
影片質量究竟如何,大部分網友尚且不知,但背后的陰謀論,已經迭代了好多個離譜版本。
電影是否百花齊放,難講,陰謀論還真是一會兒一張截圖,嘎嘎亂放。
來,展開說。
![]()
一,嗖瓜滿天飛
11月5日,王傳君憑借《春樹》獲得第38屆東京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上一次獲得這個獎的內地男演員,還是《暴雪將至》的段奕宏。
只是在王傳君得獎消息傳來時,輿論氛圍就已經很奇怪。
在頒獎前兩天,也就是11月3日,白百何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了一條“還能這樣操作”。
真相沒有任何實質性推進,謠言的“瓜”跑得飛快。
很離譜的一條謠言,說“滬圈要求文宴把東京男主給王傳君,否則日后不投資她的電影”。
(所以白拿不到影后)
![]()
不僅有謠言,這個謠言中還往下發展了“謠言闡釋學”。
我以為典籍才出闡釋,考試卷才配參考答案,怎么謠言還有配套名詞解釋的呢?
可能是因為單看這第一句,實在很難站住腳吧。
另一條傳播很廣的謠言,說最佳女演員,本應花落范女士的《地母》。
無論姓白還是姓范,同一屆女演員太優秀,競爭太激烈,和男演員不是一個賽道。
真正和王傳君競爭同一個獎項的是蔣奇明,如果本著科學合理的基本常識造謠,那起碼應該是“滬圈”安排王傳君搶走了蔣奇明的獎項。
![]()
蔣奇明沒有事先發博,沒有上熱搜,所以在第一輪就痛失被各路假瓜瓜主青睞的入圍資格。
這門遙遙闡釋學,說同一部片不能同時得最佳男女演員,但凡搞這個闡釋學的人愿意問一嘴AI,也知道《地久天長》王景春和詠梅雙雙拿獎吧?
在謠言中被所謂“滬圈”脅迫的文宴導演,也就是這次的評審之一,在娛理工作室的采訪中回應“我聞所未聞,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滬圈,我也從來沒有在上海那邊找過投資,也根本沒有人給我打過電話或者干什么,所以完全是無稽之談。我們整個評審都是跟外界沒有什么聯系的,都是我們幾個人自己每天看片子,然后討論。”
![]()
很難想象當事人辟謠時,是怎樣一種無妄之災、哭笑不得的心情。
疊buff越疊越離譜的謠言,就算相信陰謀論,王傳君也排不上資源咖吧?就算信他是資源咖,“我不喜歡”也不該是什么“滬圈”吧?
嗖瓜滿天飛,電影無人看。
留下一地雞毛,和“內娛毀滅吧,活該”的咎由自取論。
![]()
二,環女主是辜負嗎?
事件的第二階段,白百何正式發文,該解釋的解釋,該罵的罵,非常冤有頭債有主。
中心思想,當然不是什么王傳君背后“滬圈”暗箱操作作走了我的獎,上來很體面表達了對《春樹》作品的在乎和付出。
憤怒否認“滿田劣質瓜”是她的手筆,換句話說,某種意義上,她也是謠言瓜的受害者。
她的憤怒,直指《春樹》制片人和導演。
![]()
她原文說,“記得張導找我拍《羅目》及《春樹》時,用真(mai)情(can)打動了我(賺錢給老婆治病等),也提到另一女演員臨時鴿了他及種種他自認為的這位女演員的低劣行為。所以我推了其他工作不顧經紀人反對,義無反顧的投入進去”。
她所說的《羅目的黃昏》和《春樹》,是同一套班底所拍。幾天前關于兩部影片的消息,還是一部入圍東京電影節、一部拿下釜山電影節競賽單元最佳影片。
但今天女演員撕開了獎項的所謂光環,講了一個“女演員被過河拆橋”的故事。
她的敘述中,導演賣慘說要拍電影賺錢給老婆治病,導演說臨時被另一位女演員鴿了,她不顧經紀人反對而出演。
提及她此前自費去釜山電影節,差點沒能進去現場,制片人裝電話接不通,說此次東京更是被“完全排除在外”。
![]()
毫無疑問,這類電影的投資體量都不大,白百何的片酬不會高,她低片酬出演,若說一點兒沖獎的念頭都沒有,小孩子才信,但想沖獎不丟人更不犯罪。
拿獎與否是一回事,被利用、被過河拆橋、被看人下菜碟是另一回事。
我不支持詭異的撕獎陰謀論,但我支持女演員的合理維權。
目前,白百何提及的兩位當事人,尚未正面公開回應。
我們當然不能憑一面之詞斷案,但目前為止,故事的2.0版本,某種程度上甚至有點像古編劇的控訴。
真假文藝到底幾分真,是非對錯誰占理,都難說,但起碼明面上,白百何撕的是一套“名利場的不平事”。
封閉的高墻,和勇敢的雞蛋之間,當然站雞蛋;扭曲的規則,和勇敢的發聲者之間,當然站發聲者。
只是這個熙熙攘攘的網絡,已經讓事實素材和對錯表達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讓分辨誰是雞蛋誰是高墻的工作量,變得無限膨脹。
![]()
三,明褒實貶的“撕獎”
其實我很想討論,為什么各路陰謀瓜容易盛行。因為普遍迎合著人們內心的暗面,和色 情 暴 力一樣,是亙古的主題。
嚴肅深入的分析,越精準、越客觀、越審慎,越可能門可羅雀。夸張、扭曲、憤怒不平的真假話參半,越可能煽風點火好多條街。
很多謠言,或許是一種,抽象利益真實和具象事實虛假的搭配。
比如利益集團的不當干涉,這是某種抽象的利益真實,歷史上生活中都發生過。
而具象的虛假事實,是此處“利益真實”并未出現在這個故事中,是被嫁接的假話。
徹頭徹尾邏輯假、因果假、心理假、情緒假、元素假的東西,很難盛行。這種一眼假但“陰謀論”迎合了某種抽象利益真實性的內容,反而容易有接受土壤。
![]()
“撕”這個字眼,應用語境的擴大化,就是一個側面印證。
辛芷蕾好端端拿獎,趙濤好端端當評委,多優秀的兩位女性,多好一件事,怎么就演變成了“全網夸撕獎”呢?
“撕”獎這個概念,我之前就說了,明褒實貶,意味著暗箱操作、不公平,甚至意味著德不配位。
這個邏輯我屬實很難明白,大張旗鼓夸“撕獎”,幾個意思?如果是撕,那應該對應著上頭有人的暗箱操作,如果暗箱操作,就不應該大規模大紅花全網夸夸?這很自相矛盾吧。
![]()
這屆粉絲,流行說撕,撕番位,撕戲份,撕資源撕餅。
對家要撕,片方要撕,宣傳要撕,誰都要撕,我理解這種“撕”學的興起,是小團體之間為了保持凝聚感、共同戰斗的歸屬感,而衍變出的帶有攻擊屬性的語詞。
“撕”字的大規模流行,和網絡戾氣某種程度上的蔓延,或許成正比,或許是顯影和根源原因的關系。
離譜的是,獎項都變成“撕”獎了?
咱們究竟是應該夸實至名歸,還是該夸“咱有人兒所以好辦事”?
趙濤作為評委的專業性和重要性,不容忽略,但在“撕獎”敘事的狂歡中,語義的指向其實已經悄悄做了轉移,那就像是民間“咱找人兒給辦事兒”裙帶關系的映射,越聽越離譜。
也或者,在海外成功為咱自己人“撕到獎”,背后是一種遙遠的歷史屈辱心態,潛臺詞是咱早該得獎但一直沒得,直到“撕家”出手咔咔撕,撕得我們在電影節咔咔站起來了。
但這也不對吧?這把此前獲獎的前輩們,擺哪里呢?
![]()
這種表達能夠流行,是因為簡單、好傳播,辛芷蕾能得獎、專業上究竟強在什么地方?大眾沒那么大的興趣。
趙濤撕獎是從哪幾位評委和女演員那里撕來的,名字太長太繞,不認識不想知道。
但“撕獎”,某種意義上,是用光環包裝的陰謀論,有人好辦事兒,這個簡單的陰謀論邏輯,很普世吧?誰都能懂吧?
假如一個孩子考了縣里的高考狀元,咱們一定夸孩子,而不會夸他老師太會撕了,撕獎實績有!
撇開客觀分數和主觀審美的差別,這個不太恰當的比照,是想說,別再“明褒實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