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梯田上的瑤寨里,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辨別食品真偽;村口農貿市場的顯眼處,“掃碼舉報”的二維碼被貼上墻;網絡平臺上,AI數字人動畫正拆解“山寨食品”套路……一場食品安全守護戰在桂林鄉村打響。
今年以來,桂林市市場監管局劍指農村食品安全痛點,全力整治農村假冒偽劣食品。該行動聚焦農村小賣部、集市攤點、食品小作坊等關鍵場所,重拳出擊,守護群眾的“舌尖安全”。記者從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檢查農村食品生產經營主體6460戶次,責令219家經營主體整改,完成監督抽檢4289批次,對檢出的226批次不合格食品全部依法處置。
自行動開展以來,執法人員以“源頭+流通”雙管齊下、“傳統+智慧”雙向發力,讓監管腳步走遍鄉村巷陌,用“零容忍”的硬舉措筑牢鄉村食安防線。
把好“三道關”:從田間到灶臺的“全鏈條”守護
“守護農村食品安全,就是守護圩日里升騰的‘煙火氣’。”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為了讓農村消費者吃得安心,執法人員從食品生產、經營、安全三個核心環節入手,為農村食品市場筑起“三道防護墻”。
在生產源頭,執法人員聚焦食品原料采購、生產加工過程控制、產品出廠檢驗等關鍵環節,強化食品生產環節排查整治。從原料倉庫里的面粉、食用油,到生產車間的衛生條件,再到出廠前的檢驗報告,每一個環節都仔細核查,嚴防劣質原料、非法添加劑“藏”進食品里。
經營環節是食安防護的“中場哨”。針對農村市場的特點,執法人員既查村口小賣部的貨架,也緊盯電商平臺的“農村訂單”,重點打擊“三無”食品、山寨貨、未經檢疫肉制品等違法經營行為。
而安全關的守護,靠的是“你點我檢”的貼心服務。執法人員帶著檢測設備走進鄉村,村民最常買的米面油、醬醋茶、休閑零食等成了抽檢的“重點對象”,守護好最后一道安全關。
破解“老難題”:讓監管觸角伸進鄉村角落
農村地區“路遠、點散、隱蔽深”,一直是食安監管的難點。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市市場監管局通過綜合運用監督檢查、監督抽檢、暗訪評價和投訴舉報等四種手段,織就起一張廣泛收集線索的監測網,將監管的觸角延伸到每個村屯。
為了讓監管長效化,市場監管部門還構建起多部門協作網,與公安、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動,建立“線索排查—立案查處—行刑銜接”的閉環機制。在專項行動中,就有一起因涉嫌犯罪移交公安機關處理的案件。
“以前各管一塊,現在擰成一股繩,違法者想‘鉆空子’難多了。”市場監管人員表示,這種跨部門協作為農村食安加上了“長效保險”。
玩轉“新花樣”:讓食安知識“飛入”農家院
“大家看,這瓶‘營養快線’的‘快’字,其實是提手旁的‘抉’,這就是假的!”在陽朔縣某村文化廣場上,“桂姐姐”志愿者的講解引來村民們圍觀。為了讓食安知識不再“枯燥”,桂林市市場監管局創新宣傳方式,線上線下齊發力,讓村民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線上,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市婦聯推出“桂姐姐說食安”系列科普活動,AI數字人當起了“講解員”。動畫里的“山寨食品拆解”“標簽識別小技巧”將原本專業的食安術語變得生動有趣;把典型案例做成了短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給村民,并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出系列食品科普知識,曝光典型案例,讓科普宣傳煥發新活力。
線下,“桂姐姐”志愿者隊伍走村入戶,把食安課堂搬到農家院、集市旁。她們不僅帶實物教大家辨真偽,還手把手教老人看生產日期、查生產許可證等。
此外,“掃碼即舉報”的便捷化監督方式已在桂林鄉村農貿市場等重點場所鋪開。消費者如發現“問題食品”,只需輕松一掃線索征集二維碼,即可實時舉報,真正實現了監督無處不在。
“整治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既關乎民生福祉,也關乎桂林作為世界級旅游城市的形象。”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深化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整治,以常態化監管固化整治成效,用“零容忍”態度筑牢食品安全防線,用實實在在的整治成效守護鄉村“煙火氣”。
來源:桂林日報(記者張苑 通訊員蔣麗娟)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