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強一半導體(蘇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強一股份”)即將迎來科創板上會審核的關鍵時刻。
![]()
作為國內探針卡領域的龍頭企業,強一股份在全球半導體探針卡行業排名從2023年的第9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6位,成為唯一躋身全球前10的中國境內企業。然而,華麗的成績單背后,隱藏著致命的依賴癥。
在更新的招股書中,強一股份對神秘“B公司”的銷售占比高達82.83%,這種客戶集中度在科創板IPO企業中實屬罕見。與此同時,公司與實控人旗下南通圓周率的關聯交易錯綜復雜,這些正是上交所兩輪問詢反復追問的核心問題。
重大依賴:神秘B公司貢獻超八成營收
強一股份的業績增長堪稱“神話”——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6.41億元,凈利潤2.33億元,凈利潤相較2023年增長近11.5倍。2025年上半年,公司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實現營業收入3.74億元、凈利潤1.38億元。
![]()
然而,《財中社》注意到,高增長背后幾乎完全依賴于一家神秘客戶。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強一股份來自于B公司及已知為其芯片提供測試服務的收入分別為1.28億元、2.39億元、5.25億元和3.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0.29%、67.47%、81.84%和82.83%。
![]()
這意味著,公司在三年半時間內對B公司的依賴度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大幅提升。
更令人擔憂的是,B公司并非普通客戶,而是被強一股份“基于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認定為關聯方”。盡管招股書中始終未披露B公司的真實名稱,但公司對其的描述是“全球知名的芯片設計企業”。
![]()
高毛利謎團:68.99%毛利率背后的結構性危機
在半導體行業,強一股份的毛利率表現堪稱“異類”。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78%、46.39%、61.66%和68.99%,呈現持續上升態勢,遠超國內外同行。
同期,行業龍頭FormFactor及Technoprobe等可比公司的毛利率僅維持在30%至50%,強一股份的毛利率明顯偏離行業正常水平。
![]()
深入剖析后發現,這種異常表現與公司對B公司的高度依賴密切相關。分客戶來看,強一股份對B公司的銷售毛利率顯著高于其他客戶。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對B公司銷售毛利率分別為49.90%、51.66%、58.19%、61.62%,而同期對其他客戶的探針卡毛利率則低得多,分別為29.73%、28.84%、22.32%、35.45%。
公司方面解釋,這主要源于B公司采購以中高端探針卡為主,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因而推高了單價和利潤空間。然而,這一解釋似乎難以完全打消監管與市場對其業務結構可持續性的疑慮。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的產品結構已呈現高度集中的特點。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MEMS探針卡銷售收入占比已達90.76%,遠高于全球MEMS探針卡市場的整體占比。這意味著未來依靠該產品線實現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已相當有限。
面對這一局面,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也坦言:“全球及我國探針卡行業快速發展,行業新進入者較多,未來公司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可能更加激烈。”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公司明確提示了“毛利率及經營業績下降的風險”。
關聯迷局:南通圓周率的“虧錢”生意
如果說對B公司的依賴是強一股份的一大致命傷,那么與南通圓周率的關聯交易,則構成了公司IPO路上的另一大障礙。
2021年4月,強一股份實控人周明設立了圓周率半導體(南通)有限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公司成立次年即2022年便成為強一股份的第一大供應商,采購金額占公司當年采購總額比例達20.33%。
此后的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南通圓周率一直穩居強一股份前兩大供應商之列,2025年上半年為第四大供應商。
![]()
更令人關注的是,2022年至2023年,強一股份將功能板、芯片測試板業務整體轉移至南通圓周率,包括相關設備、原材料,且此次業務轉讓“主要基于賬面價值交易”。
最初,這筆業務轉移的交易金額僅為294.85萬元。然而,隨著監管問詢深入,公司聘請評估機構進行追溯評估,結果顯示這部分轉移業務資產組合的市場價值高達2140萬元。
這一巨大差額不僅暴露了原始交易定價的爭議,更牽動了公司上市前的財務表現。
![]()
南通圓周率自身經營狀況亦不容樂觀。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南通圓周率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99萬元、-5031萬元和-7658萬元,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分析指出,假如南通圓周率是在強一股份體內而不是由實控人周明設立,強一股份2022年、2023年的凈利潤,將從盈利1562萬元、1866萬元,變為虧損3214萬元和5677萬元。這一業績表現對其融資、估值及IPO計劃均會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從上游的供應商(持續虧損)還是下游客戶(公司對有議價能力重大客戶銷售的毛利率反而更高)來說,相關企業似乎都在給強一股份“讓渡”利潤,這或許也是公司業績在報告期能夠穩增的一個重要原因。
存貨、應收賬款與產能消化
除關聯交易與客戶集中度問題外,強一股份還面臨著其他多重風險。
首先,公司的存貨壓力持續加劇。2022年末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存貨余額從8310萬元攀升至1.6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存貨跌價問題。2022年至2024年,強一股份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1063萬元、2008萬元、2517萬元,占存貨賬面余額的比例從2022年的11.78%攀升至2024年的24.35%,顯著高于可比公司約10%的平均水平。
應收賬款方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賬面余額從1.25億元增長至2.62億元,2025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高達69.87%,存在一定的壞賬損失風險。
其次,產能消化問題也不容忽視。本次IPO募投項目計劃新增產能2D MEMS探針1500萬支、2.5D MEMS探針1500萬支、薄膜探針卡5000張。
然而,公司當前產能尚未完全消化——2022年至2024年,2D MEMS探針卡的產銷率分別為79.25%、78.40%、81.84%,連續三年均低于85%。
從薄膜探針卡產品來看,公司2024年僅銷售了427張,2025年上半年則只銷售了119張,如何消化10倍以上的產能擴張,將是強一股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上會能否解開監管心結?
面對監管層的反復問詢,強一股份也給出了一系列解釋和承諾。
關于客戶集中度問題,公司稱“主要因為下游市場較為集中,與行業經營特點不存在實質差異”,并強調B公司擁有嚴格的內控程序,對供應商提供費率基線并進行競爭性談判和比價,確保了交易的公允性。
為降低依賴風險,公司表示已通過2.5D MEMS探針卡進入存儲領域,開拓兆易創新(603986)和合肥長鑫等新客戶。
關于與南通圓周率的關聯交易,公司已與南通圓周率簽署保障協議,明確了補償金額和支付時間。截至2025年10月27日,南通圓周率已支付了首期50%的款項,并承諾在2025年12月31日前付清剩余款項。
然而,這些解釋和補救措施能否滿足監管要求,仍需打上一個問號。
目前,監管層關注的可能是公司獨立持續經營的能力:一旦B公司訂單發生變動,公司能否獨立生存?關聯交易是否會影響公司的財務獨立性?激進的產能擴張是否會帶來未來的經營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