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天的小黑屋面壁結束,本來想著今天要吐槽一番,把這半個月的火都發泄出來。可偏偏今天刷到這篇文章,這樣的財經大咖都遭受如此待遇,鄭智化也刪微道歉了,我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博主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當然啦,這半個月也算不上難熬——沒有選題焦慮的日子反而過得出奇滋潤:白天健身看書,晚上打游戲刷劇,甚至有那么一瞬間真想就此“隱退”。但今天重新打開后臺看到大家的留言和問候,心里還是暖了一下——謝謝你們的關心與等待。那就繼續吧,打游戲和健身心得我就不獻丑了,接下來的幾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兩周看書、刷劇的收獲與感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那啥結束、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下曾興起一股席卷全國的“文化熱”,彼時知識與理想被重新尊崇,詩人的粉絲瘋狂程度與今天明星的粉絲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電視作為一種新興媒介也成為文化熱的一部分,除了《圍城》《四世同堂》這樣的典型,《渴望》甚至喜劇《我愛我家》都可算作知識分子電視劇。
九十年代后,隨著經濟發展和一些其他因素,文化熱退卻。電視觀眾逐漸“家庭主婦”化——即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中老年女性,討論婆媳、婚姻關系的電視劇成為主流。
而近十幾年網絡、智能手機全面普及,娛樂產品的受眾主體產生了變化。中國的文學、影視及大眾審美,都呈現出低齡、低智化的現象。
![]()
在這樣的歷史變遷中,知識分子電視劇市場日漸狹窄。《大明王朝1566》可以說是知識分子電視劇的頂峰,也是絕唱。
我相信作者劉和平選擇明朝作為故事背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除了史料豐富外,明朝的人文環境也很有代表性。往前的宋朝并非典型的科舉制官僚社會,且“梅妻鶴子”“四相簪花”這樣的典故已遠如上古;往后的清朝則有民族問題,扮相特殊,未免不美。
有人喜歡把《大明王朝》看作權斗劇,并與奈飛《權力的游戲》比較,這未免辜負了作者的美意。《權力的游戲》是歷史劇,而《大明王朝》則道出了明清兩代中國政治的根本問題——科舉制官僚社會的基因性缺陷,即:無論多少能臣干吏,一旦進入這個系統,都不得不走上相互傾軋、相互絞殺的結局,整個社會則在制度性腐敗中逐漸走向衰亡。
皇帝當然也是這個鏈條中的一部分。中國歷史悠久,皇帝的類型應有盡有:有唐宗宋祖這樣的英雄豪杰,也有劉邦、朱元璋這樣的底層混混;有殺人如麻的精神變態,也有喜歡做家具的手工愛好者。
《大明王朝》塑造了嘉靖、裕王、李妃三個不同的統治者形象。歷史上的嘉靖以聰明、性格堅毅、政治天賦過人著稱。十四歲就鬧出大禮議事件,在與官僚士大夫集團的戰爭中大獲全勝。他一邊用武力制服官員,一邊在人格上貶低他們。也是從嘉靖朝開始,中國的士大夫開始日漸“奴化”。
《大明王朝》中,作者用春秋筆法描寫了嘉靖的形象:他不愛自己的國家,打著充盈國庫的旗號替自己斂財;他也不愛自己的子民,毀堤淹田的事情一出——“皇上心里裝的是九州萬方,一兩個縣的百姓嘛。”
嘉靖最惡劣的不是貪謀私利、毫無擔當,而是喜歡玩弄權術、撩撥下屬。對于統治者來說,這實際上已流于下乘。
與之相對的是李妃的表現。劇中毀堤淹田事發后,張居正、高拱等人的意思是不如放棄浙江的百姓,趁此機會一舉扳倒嚴黨。李妃馬上出言反對,她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來看這個問題——黨派斗爭是官員的事,作為統治者還是應該以國家利益為重。劇集后期,為了讓高翰文夫婦安心替朝廷辦事,李妃讓自己的弟弟跟隨他們,這個做法保護的意味遠遠大于監視。
使用權術的是人。說到底,替下屬考慮就是替自己考慮,這才是統治者的陽謀。
裕王是歷史上最常見的一類統治者,他有做事的決心,但資質平庸。不過,他信任下屬,不掣肘,在位短短幾年,反而做成幾件大事。
這就引出歷史中非常有趣的兩個秘密:一是不怕你平庸甚至昏庸,只怕你想干大事。這類人往往好大喜功,高估自己的能力,錯事做盡,造成的傷害遠遠大于“二十年不上朝”或者“驕奢淫逸”;二是一人獨攬大權總是顯得更有效率。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實際上是整個大明帝國的當權者,改革因此才能推動下去。
當然我這樣說并不是這樣更好,而是這樣的統治可以更殘酷——大明朝,閹黨和東林黨尚能爭一爭;到了大清朝,皇帝大權獨享,導致說一句“清風不識字”也要身首異處。
劉和平在劇中呼吁“君臣共治”或許還隱含著期許,但總體來說他對此是絕望的——在劇集結尾,海瑞上疏鬧出的巨大風波過后嘉靖去世,裕王登基,但朝政并沒有因此變得清明——徐階取代嚴嵩,成為新一代需要被打倒的對象。一切又回到原點,再次進入死循環。
《大明王朝》中的次等統治者是政策的制定者們,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徐階、高拱、張居正、嚴嵩等,都是極其高明的政治家。可以非常肯定地說,這些高層無論他們貪了多少,是不是昏聵顢頇,制定政策的初衷一定是想把國家治理好。
現實情況當然往往相反。我們都注意到一個現象:歷史劇中的官家總在忙著搞錢。《大明王朝》開場是國庫空虛,《雍正王朝》也是;到了晚清的《走向共和》仍是。改稻為桑中心思想就一個字——“錢”。、;王安石變法為錢;張居正新政也為錢……想中華帝國疆域萬里,子民百兆,怎么總缺錢?錢都去了哪里?
劇中人江南首富沈一石有一段臺詞,歷來被人傳誦:“我大明擁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各級官員清廉自守,何至于國庫虧空?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于民;民變在即,便掠之于商……”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把責任推給皇帝與官員,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根本原因是帝國利益與地方利益沖突,也就是教科書上常說的——政府與地主階級有巨大矛盾。
很多人一直有個迷思,認為地主與農民天然對立,農民是所謂“土地兼并”的受害者。事實正好相反,農民與地主階級利益是一致的——徹底消滅地主階級后,農民直接面對龐大帝國本身,結果如何就不必贅述了。
當然,稅收問題是個復雜問題,并非今天關注的重點。除此之外,高層在處理繁雜的國家事務時——經濟、安全、教育、司法……必然涉及到用人,而用人是權斗的根本問題。
政治其實和外交一樣,說白了也簡單:就是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少少的。《大明王朝》中改稻為桑為什么搞不成?因為——一是帝國的政策不符合浙江的地方利益,因而遭到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反對;二是高層的權斗往下傳導,底下人派系不同,互相掣肘;三是帝國派到地方的官員是“外人”,并不在意當地人死活,他們要趁機貪污受賄、刮地皮,與商人勾結、魚肉百姓。
這三點疊加,制定的政策必然失靈。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重點——也就是那些讓帝國真正運轉起來的人,可以統稱他們為“干活兒的”。
本劇最有魅力的角色非大太監楊金水莫屬。他精通商業運作,能替國家和外商談成大買賣;他是一個高超的權術家,無論形勢怎么變化都能迅速做出判斷并找到突破口。
他也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壞人: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毀堤淹田、草菅人命,出了事毫不猶豫拿自己的下屬頂缸;錦衣衛來到江南監督,他把錦衣衛推到前臺,替他拿捏地方官鄭泌昌、何茂才;朝廷為推動改稻為桑、籌募軍需殺富商沈一石,他再把鄭泌昌、何茂才推到前臺,讓新任知府高翰文頂缸。
他一面讓鄭、何賤賣沈一石家產,與商人們簽訂合同,自己再翻臉不認,爭取有利條件;一面還把封疆大吏胡宗憲、趙貞吉也拉下了水。楊金水一個人玩轉江南官場,壞事做盡。
作者最后安排他“裝瘋”贖罪,裝瘋是不想牽連父親呂芳——他雖是一個被閹了的殘廢,但他還懂得愛人,只要心里攔著這根底線,他就是一個完整的人。
但楊金水這樣的能臣干吏想辦成一件事都如此艱難,制度之惡可見一斑。
高翰文這一類型的官員也不少見。出身好、人聰明、有靈性,睥睨天下,覺得國家治理不好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重用他。他這樣的人,身上的虱子都比旁人的高傲幾分。可以想象,他在寫“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條陳時是多么激情澎湃。
然而一旦介入現實,兜頭就是一盆冷水:還在上任的路上,上司胡宗憲問的幾個問題就已經讓他啞口無言;上任第二天,就中了富商沈一石的“仙人跳”,官場生涯沒來得及展開就已黯然收場。
實際上,沈一石、蕓娘的美人計并不高明,對付他這樣愛惜名聲的人卻有奇效。到此,高翰文們會走上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劇中的高翰文那樣,徹底在官場中被清除;另一條則是變成鄭泌昌、何茂才。
鄭、何二人最開始也一定像高翰文那樣,從政之初立志要做一個為人民辦實事的好官。然而現實與想象充滿差距——他們很快發現一個人要管理二十多萬人的縣,手里的俸祿連請師爺都不夠。
劇中何茂才質問趙貞吉:“我確實貪了,這些錢多數用在衙門的開支上。我想問問趙大人,不貪,靠那點俸祿怎么辦公?”于是,鄭泌昌、何茂才們就一咬牙——為了辦實事、為了造福百姓、為了維持衙門運轉——那就迫不得已少貪一點。
鄭泌昌是嘉靖二十一年進士,為官可算清廉,導致十多年都升不上去。因為他秉持著圣人的道理:“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官聲是有了,可回頭一看老婆孩子心中未免波動:難道寒窗苦讀十幾年,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中進士、做官,就是為了讓老婆孩子跟著自己吃苦嗎?更別說同年的某某,那個無能之輩已經升任大理寺卿,自己年近五十,卻華發已生,還在地方上打轉。
于是,一咬牙、一跺腳,狠狠貪上幾筆,走了嚴世蕃的路子,很快調任浙江布政使。浙江這種地方繁華富庶,水歷來很深,沒有后臺背景很容易被人吃得骨頭都不剩。鄭泌昌背后是嚴家,自然沒人敢動他。
從辦事能力來說,鄭泌昌是一把好手。他在官場數年,溜須拍馬、外方內圓的基本功爐火純青。最開始,鄭泌昌沒看出“改稻為桑”是一步死棋。浙江官場上下一氣,這事原本可以做成。可惜封疆大吏胡宗憲有自己的政治利益,極力反對。裕王還派出譚綸去掣肘;頂頭上司嚴世蕃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來個毀堤淹田,到時候改也得改,不改也得改。
鄭泌昌作為地方官和小閣老的人,必須咬牙聽從上面安排。他是這樣想的:毀堤淹田確實死罪,到時候可以讓下屬馬寧遠頂罪;上頭還有嚴家罩著,問題不大。再說如果此事搞成是大功一件,到時候一上調,事情從此抹平。
隨著高層斗爭愈演愈烈,鄭泌昌意識到自己已走入死局。他和下屬馬寧遠一樣,關鍵時刻會被人推出去頂缸。這時候他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病退,如果有決心從高處跳下,摔自己一個殘廢,大概可以全身而退;二是往死里干,把改稻為桑搞成,一俊遮百丑。
為保命,他和搭檔何茂才鋌而走險,假造通倭大案栽贓海瑞,讓富商沈一石掛著織造局的燈籠去買災民的田,試圖把江南織造局也拉下水。劇中,鄭泌昌一口一個“都是被他們逼的”,這話一點也不假。于是在高層權斗吹出的旋渦中,他最終與自己的下屬馬寧遠一樣,被頂缸殺頭。
鄭泌昌與何茂才在歷史上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草菅人命、貪污腐敗;他們既想得利又不想承擔責任;他們上頭有難伺候的上司,身邊有虎視眈眈的同僚,下面還有刁民;干活兒的時候要靠他們,頂罪殺頭也得靠他們。這點“賣身錢”,不是那么好掙的。
胡宗憲是劇中最完美的人之一——文武雙全、能力出眾兼之一心為公。這樣的官員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如明朝的于謙、王陽明。于謙的結局是被砍頭,王陽明一生坎坷,政治生涯也不算成功。
雖然于謙的死源于皇位之爭,但仍牽出中國政治的另一個秘密——能臣干吏往往為上司所忌,整個環境深陷逆向淘汰機制。
海瑞在真實歷史中讓人厭惡,劇中的海瑞卻非常出彩:正直不迂腐,冷峻又幽默,政治手腕高超。不過,他應不應該作為一種理想被頌揚,很值得商榷——盼清官,不如盼好的制度。
綜上,《大明王朝1566》是中國最好的電視劇之一。作者生動、準確地描述了明朝的社會現狀。劇中幾十個人物每一個都栩栩如生,如富商沈一石。沈一石內心與高翰文一樣清高,他對蕓娘的感情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攬鏡自照般的自憐自艾。他雖是江南首富,但和蕓娘一樣也不過就是任權力玩弄的棋子。也是從沈萬三到胡雪巖,中國歷代富商巨賈的縮影——任你才華橫溢,任你有非凡的商業智慧,最終也不過是被踩在腳下的螻蟻。
蕓娘的塑造也極為出色。她原是秦淮河上的青樓女子,又被沈一石買來送給太監楊金水做“對食”,這兩個身份都極為卑賤。可她天賦奇高,從不自甘下賤。愛上高翰文便義無所顧,一點沒有因身份低微而覺得配不上對方的想法。
她更不清高,追情郎的時候會使一些小手段;后又憑借自己早年與楊金水、沈一石的關系幫助丈夫高翰文成為江南首富。可惜的是,高翰文也是個天賦極高的人——天賦高就意味著心高。被清除出官場后,高翰文心有不甘,最終走上沈一石的老路成為皇商。在波譎云詭的權斗中,這兩個人的下場恐怕不會太好。
蕓娘也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她與高翰文一起被囚禁時曾對高翰文說:“他們不是讓我看住你,而是讓你看住我。現在沈一石死了,楊金水瘋了,我是過去那些事的唯一見證人。有些事情說不清楚的時候,還得找我去做見證。因此他們不但要留著我,還得知道我去了哪里”,不過這些話以高翰文的智慧顯然沒聽懂。
通過蕓娘與李妃的塑造,也可窺見一個很有趣的秘密:政治家的能力,大多源于天賦,而不是后天的鍛煉和培養。李妃與蕓娘都是天生的政治家,她們的才能源于敏銳的直覺。
掌印大太監呂芳是本劇唯一一個全身而退的高級官員。他真心實意地愛護身邊人,不但是劇中所有太監的“父親”,某種意義上也是嘉靖的父親。
在朝中做官風險之大,大過賣白粉,這個道理不是官員們不知道,而是權力太誘人。所以呂芳說,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變。身在高位而不被權力蒙蔽,還能在有限的范圍之內保持仁善之心,非常難能可貴。作者安排他最后全身而退,不僅是對他政治才能的肯定,也是對他仁善之心的褒獎。
除此之外,走投無路、狗急跳墻的嚴家父子;有情有義的黃錦,隱忍聰明的馮保;一心想青史留名的趙貞吉;愛權力走火入魔的陳洪;被拿來頂缸殺頭的小太監李玄等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人物。
也有一些并不推動劇情的閑筆余韻悠長:浙江官場開會前,眾大員們在忙什么呢?有看雞缸杯的;有唱昆曲的;有弄扇面的……烏煙瘴氣的場面和大員的貪腐形象躍然于屏幕上;劇中的微末小吏田有?,深得見風使舵精髓。賑濟災民現場,百姓們都在喝稀粥,他老婆卻派人給他送燉雞吃,堪稱神來之筆。作者試圖把帝、官、吏、商、民一網打盡,可惜他對底層勞動人民并不熟悉——農民齊大柱和他的妻子非常臉譜化,有時候甚至還有一種滑稽感。
中華帝國歷史悠久,千百年來人才輩出卻一直沒有建立起理性、非人格化的秩序。在此背景下《大明王朝》不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在這場權力和金錢的游戲中無人勝出,所有人都是失敗者。這樣的悲劇氣質讓本劇意味深遠,充滿詩意。
最后,用曹雪芹的《好了歌》來結尾: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