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是冬季的開始,標志著金氣徹底隱藏,冬水之氣完全顯現,并開始不斷增強。所以立冬前一日就為金絕日,金絕亥水顯,季節入冬,月建到亥。亥水為寒,于是亥月也被稱為寒月。子月為冬丑為臘,寒冬臘月,就是冬季的三個月。
![]()
隨著亥水的不斷增長,隱藏中的金氣也在不斷消耗,為秋金生冬水,冬水耗秋金。立冬是亥水增長的開始,也就是寒氣增長的開始。此時水面開始結冰,大地逐漸被凍,萬物開始歸藏。所以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這一切都是太陽黃經到達225度時,所表現出來的自然現象,如果這些自然現象沒有出現,也就意味著自然氣場與節氣不相符,就為反常現象。書云:立冬之日,水不冰,是謂陰負。地不始凍,咎徵之咎。雉不入大水,國多盜婦。
正因為立冬是寒氣顯現的開始,所以天子在立冬之時,出北門以迎寒氣。書云: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
天子迎氣,百姓祭祖,此時寒氣開始增強,人們開始準備過冬的棉衣,也不忘給祖先送一些棉衣,逐漸形成了寒衣節。立冬是亥月的開始,十月建亥,于是十月初一就變成了寒衣節,其實是立冬節氣,寒水顯現的開始。
寒水顯現,則雨氣增強,于是立冬節氣有雨,也就意味著冬水強旺,冬季的氣場就越強。所以立冬有雨,則一冬多雨。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冷,一冬冷。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一冬干。
秦朝崇尚水德,立冬是冬水完全顯現的開始,所以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祭祀名山大川,祭祀兵主。兵主就是蚩尤,于是就有了“十月歲首,祭祀蚩尤”的說法。人們為了順應寒氣的增長,就在立冬之日,舉行暖爐儀式。
![]()
無論是準備棉衣,還是舉行暖爐儀式,都是與大自然的寒氣對抗的過程。人在大氣中,首先要順應自然之氣。此時顯現的亥水,就是這個節氣大自然力量的結晶,可以讓人順應自然之氣。于是人們在立冬之日,取來自然之水,燒熱沐浴,就被稱為“掃疥”,也就是掃除四時之疾。
書云:春時有痟首,夏時有癢疥,秋時有瘧寒,冬時有嗽上氣,為四時之病。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此日采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煮湯后洗眼能明目。
![]()
立冬是冬季氣場的開始,是亥月的開始,十月建亥,所以立秋節氣在十月初一之前,就為早立冬。與時辰來說,在亥水之前,也是早立冬。今年立冬交界在九月十八的午時,無論是月份還是時辰,都為早立冬。
太陽的位置決定著地球上的寒暖交替,而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時間是固定的,這也就導致了寒冷的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早立冬,一定會早立春,寒氣早來,春季溫暖的氣場也會跟著早來,意味著來年春季的降雨也會早來,所以立冬早,則來春多雨。
丙辛之年,水運主之,丙年水太過,辛年水不及。明年是丙午年,水運太過,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君火司天,水運太過,就容易導致上半年氣候偏熱,溫暖的氣場早來,并且雨氣強旺。正如《地母經》所說:太歲丙午年,春夏多洪水。種植宜高地,低源遭水沖。
![]()
今年立冬交界在午時,也就是冬季氣場的源頭在午時,寒水顯現在火氣最強旺的時辰,意味著今年冬季的氣場之中,有旺火之氣,則寒氣不強,又容易形成暖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