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王永欽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婦聯錨定中心工作、融入發展大局、發揮職能優勢,緊緊圍繞自治區婦聯“創業就業巾幗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聯動基層婦聯,整合資源、創新模式,通過“培訓賦能+基地支撐+產業融合”,讓越來越多的婦女在數字浪潮中闖出增收新路
初冬的暖陽照進直播間里,喀喇沁旗的“巧娘”王大姐正對著鏡頭展示手工編織的寵物,彈幕里“鏈接在哪兒?”的詢問不斷;家庭工坊中,松山區的張阿姨帶著女兒一起直播編織技巧,母女倆配合默契;克什克騰旗的共享直播間里,主播們正熱情推介笤帚苗制品,下單提示音此起彼伏……
這一幕幕生動場景,正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婦聯深耕巾幗電商領域,帶動婦女創業就業的縮影。近年來,赤峰市婦聯錨定中心工作、融入發展大局、發揮職能優勢,緊緊圍繞自治區婦聯“創業就業巾幗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聯動基層婦聯,整合資源、創新模式,通過“培訓賦能+基地支撐+產業融合”,讓越來越多的婦女在數字浪潮中闖出增收新路。目前,全市已建成巾幗電商基地12個,形成了覆蓋廣泛、功能完善的電商服務網絡。
從“電商小白”到“帶貨能手”
“從不敢面對鏡頭到一場直播賣貨5000多元,婦聯的培訓讓我實現了蛻變。”這是巴林左旗學員竇亞男的心聲。在巾幗電商發展過程中,技能短板曾是許多婦女的“攔路虎”。為此,市婦聯指導各旗縣區婦聯推出分層分類培訓,構建“基礎入門—實戰提升—長期陪跑”的培育鏈條。
精準滴灌式培訓在寧城縣成效顯著。為了擴大契丹刺繡非遺傳承人于文華的技藝和影響力,市婦聯通過3天集中培訓,從短視頻拍攝構圖到直播話術設計,手把手教授掌握線上運營核心技能。培訓后,組建了15名婦女直播團隊,創新“8小時輪班直播”機制,將契丹刺繡的工藝細節與文化故事融入直播,帶動產品線上銷售額增長20%。
“陪跑式”服務成為巴林左旗的特色品牌。旗婦聯依托“巾幗電商共享基地”,為學員提供“理論授課+實操演練+長期答疑”全流程支持。
近3年來,電商培訓婦女400余人次,覆蓋農村留守婦女、實體店鋪女經營者等多類群體。同時搭建學員交流社群,持續解決直播話術、店鋪優化等后續問題。深入企業實地指導,助力億亨源草編對接達人帶貨,幫建民食品開通同城團購,實現月增收5000多元。這種“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模式,讓不少學員從“電商小白”成長為“帶貨能手”。
家庭式培訓在松山區煥發活力。博創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打造的“巾幗巧手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創新“線下集中授課+家庭實踐”模式,專業講師手把手教婦女用手機拍產品、搭場景、做直播,鼓勵以家庭為單位開設直播間。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訓1200人次,85%的學員成功開啟家庭電商創業,不僅帶動手工編織品銷量大增,更讓技藝在母女相傳中實現了非遺活態傳承。
創新孵化式培訓在克什克騰旗成果凸顯。旗婦聯依托“巾幗云直播基地”,舉辦多期“巾幗·騰”電商直播培訓孵化營,采取“理論+實操+觀摩”教學模式,邀請電商平臺專家及MCN機構負責人授課,覆蓋平臺規則、直播話術、短視頻制作全流程,累計培訓婦女逾200人次。還聯合旗工商聯舉辦AI賦能公益講座,聚焦AI精準獲客等實戰技能,單場吸引200余名創業者參與,孵化出大批本土帶貨主播。
據統計,兩年來全市婦聯系統累計開展電商培訓137場次,培訓人數達6000余人次,為巾幗電商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從“土味山貨”到“網紅尖貨”
走進喀喇沁旗首谷電商基地,6800平方米的空間里一派忙碌景象。主播們在直播間激情演說,倉儲區工人打包著剛下單的小米、牛肉干,選品中心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婦字號”產品。更令人矚目的是,基地成立了喀喇沁旗首個直播行業婦聯組織。
“以前直播遇到問題沒人幫,現在有了‘娘家人’支持。”主播湯圓說。婦聯組織成立后,定期開展技能提升、經驗分享,還對接資源幫女性從業者解決貨源、物流難題。這種“產業基地+婦聯組織”模式,讓分散的女性主播凝聚合力,基地內福美優選、“老馬在草原”等團隊銷售額突破2.5億元。
克什克騰旗的兩大核心陣地同樣亮眼。自治區級北疆巾幗電商直播基地和巾幗共享直播間,為城鄉留守婦女及創業者提供“拎包入駐”式場地和全程指導,承辦“婦字號”產品直播推介活動。旗婦聯還聯動“老馬在草原”直播間開展“慶豐收促和美”直播活動,推介牛羊肉、奶食品等,單場銷售額達2.3萬元。掛牌成立的巾幗創業就業基地整合9家巾幗手工加工企業,15個工作室帶動196名婦女實現就業,間接助力銷售40余萬元。
赤峰市婦聯聯合首谷網絡科技打造的“赤誠巾幗優品”品牌,為“婦字號”產品搭建起從“田間”到“云端”的橋梁。通過統一IP設計、供應鏈管理,助推巧手產品入駐抖音“山貨上頭條”等平臺實現“抱團出海”。巴林左旗的“巾幗電商共享基地”則聚焦中小微企業,為糧道酒業、鑫潼酒業等打通線上渠道,累計助銷產品超6000件,創造營收11萬元。
各基地積極開展巾幗電商直播活動,累計直播1601場次,培育出優秀巾幗電商帶頭人134名和女主播869名,其中單個賬號最高粉絲量達42萬,單場最高成交17萬元。婦聯組織直接投入資金58.7萬元,間接投入資金20萬元,有力推動了基地建設運營,累計創造產值2500余萬元。
從“單兵作戰”到“集群發展”
“一根繡花針,繡活非遺夢,繡富半邊天!”這句在寧城契丹刺繡工坊流傳的話,道出了電商賦能的深層價值。
培訓后的15名女性直播團隊,不僅實現人均月收入提升40%,還帶動周邊20名婦女居家加工刺繡,人均年增收3萬元。在林西縣,趙麗杰的黏豆包通過電商從家庭作坊成長為地方品牌,帶動105名婦女就業。寧城縣“寧豐十號蘋果”借助直播成為“網紅”產品,讓鄉親們的耕耘變成“致富果”。
克什克騰旗億合草編的負責人王麗紅也嘗到了甜頭,“在旗婦聯牽線下,笤帚苗進入電商直播間售賣,幫助巧手婦女銷售產品1000余件,收入20余萬元。”這種“電商+產業”的乘數效應正在全市蔓延。阿魯科爾沁旗300余名繡工加入民族刺繡協會,通過電商訂單實現“小戶抱團闖市場”;喀喇沁旗的農特產品成為直播帶貨爆款……
目前,赤峰市婦聯系統已打造巾幗電商品牌13個,品牌矩陣不斷壯大,直接帶動女性從業人數2000余名。“未來,我們將持續完善培訓—就業—產業閉環,讓更多婦女在電商浪潮中實現價值。”赤峰市婦聯主席李向云說。從非遺傳承到農特產品銷售,從家庭工坊到產業基地,赤峰婦女正以巧手為筆、以電商為墨,在鄉村振興畫卷上書寫精彩的巾幗篇章。
來源:中國婦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