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6日訊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來,濟寧市人社部門堅持就業優先、創業引領、技能支撐、服務賦能,打出一套促就業惠民生的“組合拳”。截至9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4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637人,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精準施策,筑牢重點群體就業“壓艙石”
在濟寧市人力資源市場,一場別開生面的“拿下‘offer’求職能力實戰營”正火熱進行。職業指導師為在場的畢業生們細細剖析簡歷優化的方法。“真沒想到,一份小小的簡歷里有這么多門道!我回去就按老師說的改,爭取早點拿下心儀的工作。”剛聽完課的劉偉信心倍增。
近年來,濟寧市持續聚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組織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30余場,服務畢業生7萬余人;舉辦“局長+校長”訪企拓崗系列活動,深化校地企三方合作;分產業鏈編制《重點產業人才需求目錄》,更新完善產業引才圖譜,精準安排校園招聘活動,開展“名校人才直通車”活動25場,服務企業1400家次,達成就業意向8700余人次,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搭建了廣闊平臺。
除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就業困難人員也得到了暖心幫扶。對于農民工群體,濟寧市開展“春暖農民工”服務行動,落實“以工代賑”等政策,培育“梁山好‘焊’”“華威保安”等50個叫得響的勞務品牌,成為農民工外出就業的“金字招牌”。對于就業困難人員,濟寧市扎實開展就業援助活動,制定特色援助計劃,開發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現在有6.4萬人在公益性崗位上穩定就業。
“以前在附近打零工,心里總不踏實。今年在‘春風行動’招聘會上,我找了一家新材料公司,現在每月能拿4000多塊,還管午飯,感覺踏實多了!”金鄉縣剛入職不久的李建剛笑著分享了他的喜悅。正如他所說,“春風行動”作為一座堅實的用工橋梁,正幫助越來越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點亮他們的幸福生活。
提質賦能,激活就業能力提升“新引擎”
“歡迎來到直播間!這款任城特產的醬菜,采用傳統工藝腌制……”直播間里,學員李娜正自然流暢地對著鏡頭介紹產品。得益于任城區“前店后校”培訓模式,她上午在直播間練手,下午就可以接受老師指導。而在鄒城市鋼山社區就業服務驛站的幫助下,居民劉利霞也免費參加了養老護理員培訓,培訓后又被介紹到養老院工作,月薪在4500元左右,解決了以往收入不穩定的問題。
近年來,濟寧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提升勞動者就業競爭力的關鍵抓手,積極開展規上工業企業需求調查,編制發布《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需求項目指導目錄和補貼標準》,創新出臺《標志性產業鏈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項目指導目錄》,動態調整急需緊缺職業(工種)培訓項目,實現了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魯源新村民宿管家培訓、齊魯建筑工匠技能培訓2個項目入選2024年度省級齊魯綠色低碳職業技能培訓精品(培育)項目。
此外,濟寧還圍繞“鏈主”企業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入開展“技能強企”專項培訓,推動“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落地,支持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并積極探索駐濟高校學生技能等級認定機制,為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力。在曲阜,山東東宏管業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了一場市場營銷員專項培訓。參訓員工不僅深入學習了企業產品知識,還系統掌握了市場分析、品牌定位、數字化營銷等實戰技能,為企業拓展市場、提升業績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目前,濟寧市新增技能人才1.16萬人,為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聚力扶持,打造創業帶動就業“強磁場”
“得益于縣人社局提供的15萬元貼息貸款支持,我的二手設備購銷業務實現了快速發展。如今一家人回鄉創業,事業蒸蒸日上,對未來充滿信心。”梁山縣暉邁二手設備購銷有限公司經理張海強的感言,道出了眾多市場創業者的共同心聲。
創業是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資金是對創業的有力支撐。濟寧市深化創業擔保貸款“一站式”服務,推行“政銀擔”“信用貸”等模式,創新建設創業街區、“創貸之家”服務驛站,發揮了創業集聚效應。
在太白湖新區吾悅廣場創業街區開辦奶茶店的王超,就是街區創業生態的見證者。“這里創業氛圍濃,人流量大,不僅能留住老顧客,還能借著街區的人氣吸引新顧客。我也幫助了5名寶媽就業,讓她們實現了就業增收,養家糊口。”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創業街區1個、市級創業街區11個、“創貸之家”291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95億元,扶持個人創業2261人、小微企業181家。
此外,濟寧市還深化實施“創業濟寧”五大行動,舉辦創業大賽,并對個人創業事項進行深度拓展與細化,建立“創夢護航”創業陪跑工作機制,實施“創業新苗”培育計劃,提供全周期創業陪跑服務,創業服務水平得到了優化提升。濟寧市也獲批個人創業“一件事”試點。
協作共進,拓展就業創業“新空間”
9月份,魯渝勞務協作“萬州烤魚師傅”專題培訓班在重慶萬州圓滿結業,來自山東濟寧和重慶萬州的40名學員共同學習了微山湖魚宴和萬州烤魚的制作技藝,并接受店鋪運營、成本控制、品牌營銷等創業指導,通過考核后獲頒了“萬州烤魚師傅”技能證書和勞務品牌證書。
這是濟寧市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的一個生動縮影。今年上半年,已有92名萬州籍農村勞動力來到山東就業,55名萬州區脫貧人口在濟寧找到了新工作。合作不止于人員往來,更在于品牌共建——在魯渝勞務協作交流活動中,“三峽繡工”與曲阜市融媒體中心、“萬州烤魚師傅”與濟寧東方圣地人力資源公司成功簽約。同時,“魯渝有約?濟萬共創”創業合作順利推進,通過共建創業數據庫、共享優質項目,為兩地創業者搭建起堅實的資源橋梁。
在大力促進就業的同時,濟寧市青年人才引育工作也在同步推進。備受關注的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濟寧基地,已連續五年獲評“五星級基地”。今年,圍繞本地優勢產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重點領域,濟寧征集了8個實踐項目,成功引進了10名清華研究生前來開展社會實踐。為了讓人才留得下,濟寧能源發展集團和駐濟高校辦起“現場工程師班”,給113名駐濟高校畢業生組了5個“訂單班”。而“濟燕歸巢”“周四‘職’通車”等活動,也讓2000多名學子走進企業、港口,親身感受就業環境。不僅如此,濟寧還完善人才服務政策,為117名人才辦了人才卡,引才育才留才的氛圍越來越濃。
優化服務,構建就業服務“新格局”
走進兗州區漕河鎮九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社區微工廠”,數十名工人正加緊趕制一批新能源電池所需塑料制品訂單。正在務工的趙大姐一邊包裝產品一邊笑著說:“我從家騎電動車到這里用不到10分鐘,以前要去外地打工,現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顧老人孩子,每月還能掙4000多塊!”
近年來,濟寧市不斷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優化基層就業服務,深入開展“社區微業”行動,通過摸排社區勞動力市場“微需求”,開發“微就業”崗位,舉辦“微招聘”等活動,把就業機會移到群眾家門口,打造了“15分鐘”就業服務圈,切實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在招聘服務方面,濟寧創新推出“零工早市”“人才夜市”“崗位超市”和“招聘集市”四大服務模式,讓找工作像“逛街”一樣方便。今年全市已舉辦各類市場招聘活動810余場,開展“直播帶崗”772場。同時建成437家就業見習基地,組織1284人參加就業見習,為勞動者提升技能、實現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濟寧還精心打造了“圣地杏壇”職業指導服務品牌,推動職業指導“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累計開展活動780余場。線上服務也同步升級,“空中廚房”職業指導通過公益微課和直播互動,幫助勞動者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更多人暢通求職之路、點燃就業希望。
閃電新聞記者 賈鑫 通訊員 房大壘 李巖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