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印度》11月4日文章,原題:德里在應對污染危機方面能從中國學到什么?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們,時間正在流逝。北京已經證明,污染的空氣可以被凈化,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并行。德里必須停止喘息,真正開始自由呼吸。
德里仿佛被一層灰色的幽靈縈繞,每到冬天,這座城市就會被有毒的霧霾所淹沒,學校停課、航班停飛。與此同時,北京卻空氣清新。10年前,中國首都也面臨著同樣的空氣污染問題,可如今,北京的空氣污染已顯著減少,而德里在環境治理方面卻幾乎無所作為。
是什么改變了這一切?早在2013年,北京就已向污染宣戰,這不是一次運動或一句口號,而是一場投入巨大的實際行動。京津冀地區燃煤鍋爐數量從5萬余臺下降至500臺左右,北京用電動公交車大量取代柴油公交車,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879公里。2024年,中國新能源新車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比重達到40.9%
科技成為北京(抗擊空氣污染)的“隱形部隊”。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引擎,織密超20萬點位的智慧感知網絡,構建基于區塊鏈的大數據互聯融合系統,創新研發20余種污染精準監管智能算法,助力北京實現“0.1微克藍”精準治理。
公眾可登錄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或地方環保部門官網,實時查看企業排污數據及整改情況,將大氣透明度轉化為問責機制。
北京還有超過1.1億人次通過各種形式義務植樹2.2億株,讓大自然也加入這場“環保之戰”。北京的環境治理效果令人震撼:從2013年到2017年,北京的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了35.6%,人均預期壽命也增加了。
德里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成立了各種委員會和小組,制訂相關行動計劃。然而,當北京采取實際行動時,德里卻還在辯論;當中國落地執行時,德里卻還在發通告。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德里88%的監測站違反了官方指導方針,一些灑水車專門出現在(空氣污染)傳感器周圍,人為地降低了數據。當政府失去公信力時,污染就會長期存在。盡管德里在2025年取得了一些小成績,1月到10月沒有出現嚴重的空氣污染日,但一到排燈節,污染情況就又反撲了。
?中國(為治理空氣污染)毫不猶豫地投入了大量資源。北京的經驗是如此顯而易見:污染治理需要跨地區協調、迅速執法、投資清潔科技、保證數據透明以及持續的資金支持。(董銘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