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在沉寂三天后,《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臺灣光復昭示祖國必定統一》的重頭文章,以罕見高強度措辭明確指出統一是“歷史必然”,這被外界解讀為一份明確的“統一時間表”已經擺上臺面。
![]()
而就在這篇文章發布三天前,國民黨剛剛迎來新任主席鄭麗文。這位從綠營轉投藍營的女性政治家,一改前任朱立倫的猶豫風格,公開承諾將訪問大陸,推動兩岸和平。
大陸密集發聲,統一節奏提速
大陸近期的一連串動作引發矚目。從10月下旬起,“鐘臺文”連續三天發表三篇文章,分別從歷史責任、統一紅利與戰略必然三個維度進行論述,語言一波比一波直接肯定。
這些文章強調統一“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然”,語態由以往的模糊預期轉變為時間臨近的現實判斷。
![]()
《人民日報》11月4日的文章更是選擇在鄭麗文上任三天后這個微妙時間點發布,引發廣泛解讀。文章強調“祖國統一已是歷史必然”,這與之前“鐘臺文”系列的論述形成呼應,表明大陸對臺灣問題的關注正在加深。
大陸方面的表態不僅僅是言辭上的升級。法律層面,重慶警方對島內“臺獨”學者沈伯洋啟動立案偵查程序,將《反分裂國家法》的司法適用推進至島外個人。
軍事層面,東部戰區在福建沿海展開大規模搶灘登陸演練,重點演練“岸灘火力全壓制、機動裝甲穿插、偵打一體協同”的完整戰術流程。這些演練不再是“做給你看”的震懾,而是“做給自己用”的實際準備。
![]()
與大陸促統聲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賴清德當局的困境。賴清德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但其政策不僅破壞兩岸關系,更讓臺灣內部矛盾激化。
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支持率已跌至40%以下,“臺獨”支持率僅有12%左右,這意味著絕大多數臺灣人不再相信“臺獨”能帶來安全。
島內年輕人對賴清德延長兵役的政策極為不滿。在社交平臺上,“拒絕為臺獨送命”“和平才是歸屬”成為流行語匯。在20-29歲群體中,有超過42%的受訪者認可“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創下近五年來新高。
![]()
經濟上,賴清德當局的表現同樣令人失望。島內失業率上升,民眾不滿情緒積累。更引發爭議的是,民進黨不惜耗費巨資購買過時美國裝備,被批將臺灣變成美國的“提款機”。
大陸國防部發言人張曉剛公開點名賴清德“必將受到正義審判”,這是首次把“審判”一詞公開點在臺面上。這不是簡單的語言升級,而是政治定性。
鄭麗文登場,藍營迎來新氣象
10月18日,鄭麗文以約6.5萬張選票當選新任國民黨主席,成為21世紀以來第八位國民黨主席,也是繼洪秀柱之后第二位擔任這一職務的女性。
![]()
鄭麗文出生于臺灣云林縣,早年曾在民進黨內擔任要職,后在陳水扁執政期間因理念分歧退出,2005年加入國民黨。這段從綠營轉投藍營的經歷,讓她被視為“非典型國民黨人”。
與前任朱立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鄭麗文展現出鮮明的“直球對決”風格。她公開承認“中國人”身份,批判“臺獨”,主張兩岸經濟融合。
在11月1日的國民黨全代會上,鄭麗文強調國民黨“永遠跟臺灣人民堅定站在一起”,同時承諾締造兩岸和平。她表示:“國民黨要把最壞的時代變成最好的時代。”她將國民黨的簡稱KMT重新定義為Kind(善)、Mindfulness(正念)和Team(團隊),希望讓國民黨“從羊群變成獅群”。
![]()
鄭麗文的上任在島內掀起一輪入黨潮。統計數據顯示,全臺共有869名黨員入黨,另有17名黨員交終身黨費。許多藍營支持者從她身上看到了國民黨脫離“溫良恭儉讓”的可能。
臺海局勢的變化不僅來自大陸和島內,美國態度的轉變同樣關鍵。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國對臺政策的語調明顯降溫。
特朗普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我不想為臺灣打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一表態雖未構成官方政策,但已釋放出戰略消極信號。
![]()
美國國會審議時,對對臺“緊急軍援資金”采取凍結態度;國務院取消與“駐美臺北代表處”的高層交流機制;印太司令部取消原定與臺方舉辦的“聯合軍醫演練”計劃。
美國媒體對賴清德的評價也轉為負面。《時代》雜志直言賴是“魯莽的領導人”,《華爾街日報》指出“臺灣正失去對局勢的理解力”。這些批評在“挺臺”氛圍主流的美媒生態中實屬罕見。
與此同時,美國智庫圈開始流傳將賴清德稱為“魯莽的領導人”的分析報告。美國人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三點:臺海正在成為“最危險的爆發點”;賴清德的激進政策可能把美國拖下水;美國現在的戰略重心根本不在臺海。
![]()
隨著大陸統一節奏加快,統一時間點成為關注焦點。過去很多學者認為2027年是關鍵節點,但從目前的節奏看,這個時間可能已被提前。
大陸通過法律、軍事、輿論多線推進統一進程。法律上,對“臺獨”分子的追責不再停留于象征層面;軍事上,實戰化演練成為常態;輿論上,“統一”話題從“定期提及”變為“高頻傳播”。
政治、學術、文藝、紀實、社評多個領域同時涌現相關內容,呈現明顯的“動員態勢”。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推進方式表明,統一已從“遠景”規劃變為“施工期”操作。
![]()
臺灣問題專家巫永平指出,互聯網打破了信息壁壘,使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能更真實地了解大陸發展。民進黨當局沉迷內斗、施政乏力,促使越來越多民眾反思現狀。祖國大陸綜合國力的全方位躍升,讓臺灣社會日益清醒地認識到:“臺獨”不可行,“拒統”的可能性也越來越低。
鄭麗文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鄭麗文接掌國民黨,機遇與挑戰并存。她面臨黨內團結、年輕化改革、兩岸論述和財務困境四大挑戰。
![]()
在黨內團結方面,鄭麗文需要整合各方勢力。這次黨主席選舉中,多數現任國民黨籍縣市長與地方派系支持她的競爭對手郝龍斌。趙少康等人在選后發出質疑聲音,稱鄭麗文的得票數是歷來最低,顯示黨員參與度不高。
年輕化改革是國民黨的老大難問題。國民黨中央數據顯示,有選舉權的黨員中65歲以上占比約66.5%。鄭麗文主打“世代交替”,承諾推動“新人新政”,使國民黨脫胎換骨。如何吸引年輕選民,將直接影響國民黨在2026年和2028年選戰中的表現。
“藍白合”是鄭麗文必須面對的另一個難題。以目前島內選民結構,如果沒有“藍白合”,國民黨要靠自己單獨打敗民進黨有相當難度。鄭麗文已拋出2026年“九合一”選舉“該讓就讓,但不能整碗捧去”的說法,被解讀為向民眾黨釋出善意。
![]()
最關鍵的是兩岸路線。鄭麗文任命蕭旭岑和張榮恭為副主席,兩人都以兩岸事務見長。她表明“我是中國人”“要兩岸能夠共榮創造雙贏”等論述,可看出她對處理兩岸事務的決心。但他的兩岸政策能否被島內民意接受,還有待觀察。
國民黨內部對鄭麗文的兩岸政策仍有不同聲音。有人希望她走回“中間路線”,擔心“深藍”路線難以獲得中間選民認同。
鄭麗文必須面對的現實是,民進黨長期通過教育、媒體將“抗中”“拒統”包裝成所謂“臺灣主流民意”,任何強調“兩岸同屬一中”的聲音都會被扭曲為“賣臺”。
![]()
隨著美國戰略收縮、大陸實力持續增強,臺灣社會正悄然發生變化。鄭麗文的判斷已被現實驗證——賴清德確實“走不下去”,而她提出的兩岸和平路線,或許正是臺灣需要的解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