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下旬,美國防長還在日本高喊要“遏制中國”,幾天后就改口說中美關系“前所未有地好”。
然而,美國政府已停擺超一個月,約四分之一聯邦雇員無薪工作,國家機器運轉失靈。
這種反差巨大的“變臉”背后,藏著什么難言之隱?美國這盤大棋,究竟還下得動嗎?
![]()
編輯:AJY
防長變臉秀過場,白宮停擺真要命
五角大樓這番“變臉”來得太突然,讓盟友都看不懂,前一陣子還擺出要聯合盟友“共同對付中國”的架勢。
![]()
可才過了三天,他回到華盛頓,話鋒突然一變,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中美關系達到了近年來的“良好狀態”,態度軟化得讓人意外。
![]()
![]()
這番言論轉變,并不是因為中美之間突然達成了什么共識。
也不是因為美方改變了對中國的戰略定位,而是因為美國國內出了大麻煩。
最直接的問題是美國政府陷入了長期的停擺,已經超過了一個月之久。
由于國會撥款無法通過,大量聯邦機構陷入癱瘓。
![]()
![]()
民眾的基本救助也受到影響,這種局面對共和黨來說極為不利。
尤其是當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化為政治壓力。
對特朗普來說,這種內政上的混亂,正在動搖他的支持基礎。
而這種動搖遠比國際競爭更直接,也更致命。
特朗普的焦慮肉眼可見,他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情緒化,像一只困獸。
![]()
打貿易戰、搞科技封鎖,看起來是外部手段。
但如果內部亂成一鍋粥,那么這些政策反而會加劇社會不滿,讓他的處境雪上加霜。
現在的美國,已經不是靠幾句強硬的外交口號就能轉移國內矛盾的階段了,民心向背已經壓倒了所謂的政治正確。
![]()
五角大樓的態度變化,其實是戰略調整的明確信號,而不是單純的外交姿態,更不是什么善意的表達。
特朗普的“現實考量”是,外部壓力再大,也沒有內部亂來得可怕,他必須優先穩住自己的大本營。
所以他更愿意在外交上做出一些“靈活姿態”,哪怕只是短期緩和,也有助于降低外界對政府失控的擔憂。
![]()
家里著火了,哪還有精力跟鄰居吵架?
特朗普政府一直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無論是貿易、科技還是地緣政治,都擺出了一副要死磕到底的強硬姿態。
可現在,他不得不暫時放下這套“強硬牌”,因為他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來自國內的政治僵局和民生困境。
![]()
政府停擺不僅意味著行政效率下降,更讓民眾對政府信任感持續下滑,社會撕裂正在加劇。
黨派斗爭已經到了極端對立的程度,無論是移民問題、醫療改革,還是經濟政策,幾乎每個議題都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
![]()
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對外強硬的沖突都會被民眾質疑成“轉移焦點”的伎倆,反而會讓他更加被動。
特朗普不是不知道這一點,他清楚地看到,繼續搞對外對抗,反而會讓自己在國內更加孤立無援。
一旦社會情緒因為民生凋敝而爆發,那么他所有的政策都會被放大成“脫離現實”的罪證。
![]()
所以,美方對中國放軟話,并不代表真正的政策轉變,而是為自己贏得調整內部局勢的時間和空間。
特朗普明白,內部亂局拖得越久,就越可能把他的政治根基連根拔起,這是一個致命的風險。
![]()
五角大樓的“示好”并不意味著中美關系進入了新階段,而是美國政府現階段已經無力再對外消耗更多寶貴的資源。
軍費、外交精力、輿論引導,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可眼下聯邦政府沒有通過預算,各項行政功能都被壓縮。
![]()
美國在稀土、芯片等關鍵領域也遇到了現實難題,雖然嘴上喊著要“去風險”,但進展緩慢得讓人心焦。
所以說,美方緩和對華態度,更多是出于現實的無奈,對外對抗得不償失,反而可能拖垮本就脆弱的政府運作。
![]()
名為“戰略收縮”,實為“以空間換時間”
雖然美國在表面上表現出一定的緩和姿態。
但這并不代表它放棄了對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恰恰相反,這種緩和更像是一種“階段性收縮”。
其目的,是為了騰出手來解決國內的那些爛攤子,是一種“以空間換時間”的緩兵之計。
![]()
等到美國內部重新穩定,這種對華“友好”的語氣很可能又會轉回到熟悉的強硬軌道上,歷史的教訓值得警惕。
美國并沒有停止在其他層面上的布局,尤其是在科技和產業鏈重構方面,小動作從未停止過。
![]()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還試圖通過拉攏盟友來延續對華施壓的路徑,這是一種“杠桿外包”的新策略。
例如在貿易議題上,歐盟被推上前臺,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白手套”,盡管歐盟內部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很強。
但在美國的政治影響和強力施壓之下,歐盟的政策很可能出現搖擺,做出身不由己的選擇。
![]()
這種“借別人之手”來打壓中國的策略,是特朗普政府一貫的做派,表面上不動手,實際上卻借助整個體系來繼續施壓。
所以,五角大樓現在說“關系很好”,轉眼可能就換個方式繼續對抗,其本質并未改變,只是變得更加隱蔽和陰險。
![]()
關鍵在于,美國政府的調整,是為了服務于它自己的政治周期和內部穩定,完全不是基于中美關系本身的真正改善。
特朗普政府的這番操作,說到底,就是為了穩住自己的支持率,解決那些火燒眉毛的內部矛盾。
![]()
中美關系確實出現了暫時的緩和跡象,但這絕不意味著風險已經解除,因為驅動美國對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并沒有緩解。
美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仍在持續,而且不排除未來再次拿中美博弈來轉移內部矛盾的可能,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
![]()
尤其是在稀土、高科技、新能源這些核心領域,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一天沒有解決,競爭就一天不會停止。
![]()
美國雖然現在力不從心,但只要國內局勢稍有穩定,就可能再次加碼對華的各種限制,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即便不通過政府,美國一些主流輿論和跨國企業也可能繼續推動“去中國化”的進程,這種暗流涌動同樣不容忽視。
![]()
穩住陣腳辦好自己的事
美國這番“變臉”,不是突如其來的“友善”,而是美國在內外壓力交織下做出的被動調整,是一場被逼無奈的戰術性后退。
特朗普政府清楚地知道,現在最棘手的不是外部的競爭,而是如何穩住國內局勢,避免政治失控帶來的可怕連鎖反應。
![]()
當美國忙著“擺平自己人”的時候,世界看似進入了短暫的平靜期,但這平靜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較量開始前的片刻安靜。
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看清美國政策背后的真實動因,既不因為幾句好話就盲目樂觀,也不被外部的風聲輕易地帶偏了節奏。
![]()
這段時間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友好”的信號。
但這些信號的持續性和真實性都值得我們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任何國家的話術最終都是服務于自身的利益。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算盤。
![]()
中美之間的關系,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相對寬松的狀態,但也不會輕易地走向徹底的全面對抗。
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兩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和產業協作已經深度交織,誰也承擔不起徹底“脫鉤”帶來的巨大代價。
![]()
關鍵在于,中國要繼續扎扎實實地搞好自己的事情,這才是我們應對一切外部風浪最可靠的底氣。
不管美國怎么變,我們的核心任務始終是保持戰略定力,穩中求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
結語
美國的“變臉”,不是示弱,而是內傷發作后的無奈喘息,一場精心計算的戰術性后退。
世界格局的演變,不再是棋盤上的縱橫捭闔,而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終極比拼,誰的內部更穩,誰的根基就更牢。
當對手開始“內耗”,我們該如何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遇期,又該如何防范其“借刀殺人”的陰謀?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