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
《——【·前言·】——》
2011年,浙江寧波鄞州區五聯村的竹林里,一群盜墓賊的出現打破了這個村子的寧靜。
誰也沒想到,這次意外事件竟牽出一段埋藏八百多年的秘密。
當考古隊挖出那口重達1500斤的金絲楠木棺材時,村里世代流傳的"黃金頭"傳說終于有了答案。
這位墓主人到底是誰?他的頭顱真的是純金打造的嗎?
![]()
竹林深處的驚天發現
2011年7月,五聯村幾個村民照例在竹林里乘涼。月光下,他們突然發現幾個鬼鬼祟祟的人影在林子深處晃動,手里還拿著工具在挖什么東西。
村民們心里一緊,這年頭盜墓的新聞可沒少聽說。幾個人商量了一下,立馬報了警。
警察趕到現場時,那伙盜墓賊已經跑得沒影了。地上留下一個半挖開的大坑,黑漆漆的洞口往下延伸,誰也不知道下面藏著什么。
寧波文物部門得到消息后馬上派出考古隊進駐。專家們到現場一看,這事兒不簡單。
從土層結構和墓葬形制來判斷,這很可能是一座南宋時期的大墓,而且墓主人的身份絕對不一般。
![]()
考古隊迅速拉起警戒線,開始了搶救性發掘工作。
他們沒有急著往下挖,而是先用無人機從空中拍攝整個墓葬區域的地形,然后用電阻率層析技術探測地下結構。
這些高科技手段讓專家們心里有了底——這座墓保存得相當完整,墓室規模也很可觀。
接下來的三個月里,考古隊員們小心翼翼地清理著每一層泥土。他們在墓道周圍布置了振動傳感器,防止再有盜墓賊打主意。
![]()
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整個發掘過程雖然緩慢,質量卻有了保障。
墓室的墻壁上沒有華麗的壁畫,只有厚厚的青磚層層壘砌。考古隊在清理過程中發現了兩個石盒子,里面裝著南宋時期的墓志銘。
打開一看,墓志上清清楚楚寫著墓主人的名字——史嵩之。這個名字讓在場所有專家都倒吸了一口涼氣。
史嵩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南宋時期握有實權的宰相,掌管軍政大權將近十年。
![]()
價值五億的驚世寶棺
清理到墓室中心位置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口巨大的棺材靜靜躺在那里,表面雖然沾滿泥土,木材本身卻散發著淡淡的金黃色光澤。有經驗的老專家一眼就認出來了——這是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在古代就是頂級木材,生長極其緩慢,木質堅硬細膩,千年不腐。
更難得的是,這種木材有天然的防蟲防蛀功能,古代皇室和高官最喜歡用它做棺材。
![]()
眼前這口棺材長2.37米,用卷尺量了一圈,居然都是整板金絲楠木制成的,沒有拼接痕跡。
工作人員嘗試著移動棺材,幾個壯漢一起使勁都搬不動。找來秤一稱,足足1500斤!
這么大體積的整木棺材,在南宋時期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做出來?
專家們請來文物評估師,評估結果讓人咋舌——按照當時的木材市場價格,這口棺材的價值超過5億元人民幣。
棺材的制作工藝更是讓人嘆服。整個棺身沒有用一顆鐵釘,全靠榫卯結構咬合在一起。
![]()
木匠們把每一塊木板的邊緣削成特定形狀,相互嵌入后嚴絲合縫。
這種工藝要求極高,差一點就合不上,多一點就會留縫隙。八百年過去了,這口棺材依然保持著完美的密封狀態。
考古隊不敢在現場貿然開棺。他們動用了特制的運輸設備,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才把這個大家伙小心翼翼地運到實驗室。
到了實驗室,專家們更加謹慎了。他們先用內窺鏡從棺材縫隙探進去觀察內部情況,又用CT掃描技術透視整個棺材內部結構。確認安全后,這才開始緩慢揭開棺蓋。
![]()
棺材里的景象保存得相當好。墓主人的遺骸周圍擺滿了各種陪葬品,金光閃閃的器物排列整齊。
工作人員清點后發現,這批陪葬品共有90件套,總重量達到15公斤。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金鑲玉革帶,上面清晰地刻著"御前賜史相公"幾個字,這是皇帝御賜的恩典。
還有一件緙絲作品讓文物專家們興奮不已——那是一幅《出師頌》的緙絲書法,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緙絲書法作品,藝術價值難以估量。
![]()
揭開八百年的“黃金頭”傳說
在寧波鄞州一帶,關于"黃金頭"的傳說流傳了八百多年。老人們說,五聯村地下埋著一個金頭顱,是古代某個有錢人用純金鑄造的腦袋。
這個傳說聽起來玄乎,可一代代傳下來,很多人都信以為真。甚至有人畫過藏寶圖,標注著"黃金頭"的大概位置。
打開棺材后,專家們確實在墓主人的頭部位置發現了閃閃發光的金屬物。燈光一照,金光燦燦,難道傳說是真的?
![]()
工作人員激動地湊近觀察,卻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這些金色物質不是一整塊鑄造的頭顱,而是薄薄的一層貼在骨骼表面。
專家們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小塊樣本,送去做成分分析。XRF光譜儀的檢測結果出來了——這是金箔,厚度只有0.2毫米,含金量高達92.1%。
把這個數據和南宋國庫里的金錠成分一對比,幾乎完全一致。這說明這些金箔確實是當年官方出產的真金,不是后來添加的假貨。
![]()
原來這不是什么"黃金鑄造的頭顱",而是南宋時期流行的一種喪葬習俗——覆面。達官貴人死后,家屬會在死者臉上貼滿金箔,覆蓋整個面部。
這樣做有兩層意思:一是顯示死者生前的顯赫地位,二是希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也能保持尊貴的容貌。
金箔在地下埋了八百多年,接觸到空氣中的氧氣和土壤里的化學物質,表面慢慢氧化變黑了。
當初盜墓賊或者村民偶然看到這個黑乎乎又隱約發光的東西,在昏暗的光線下誤以為是整個金頭,就這樣以訛傳訛傳成了"黃金頭"的傳說。
![]()
權相史嵩之的浮沉人生
史嵩之是誰?為什么能用得起這么豪華的棺材?
翻開史書,這個人的故事相當精彩。他出身"四明史氏",這是寧波當地的名門望族,世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
史嵩之從小就聰明,科舉考中后一路升遷,最后當上了右丞相兼樞密使,掌管整個國家的軍政大權。
那個年代的南宋朝廷日子不好過。北方的蒙古大軍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南下攻打。
國庫空虛,軍隊戰斗力下降,朝中大臣們整天吵架,誰也拿不出像樣的對策。史嵩之接手這個“爛攤子”后,采取了一套很務實的辦法。
![]()
考古隊在他墓里發現了一份《邊防札子》的草稿,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這是史嵩之當年上報給皇帝的邊防策略。
他的想法很清楚:南宋打不過蒙古,硬碰硬只會死得更快,不如暫時花錢買平安,每年給蒙古送歲幣,用這段時間趕緊整頓內部防務!
他提出了"屯田—筑堡—訓練鄉兵"的三步走計劃。
屯田就是讓軍隊自己種地,減輕國家負擔;筑堡就是在邊境要塞修建堅固的防御工事;訓練鄉兵就是把各地百姓組織起來,教會他們基本的作戰技能。
![]()
這套方案聽起來挺實際,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是沒辦法的辦法。
史嵩之掌權近十年,南宋確實沒有發生大的戰事。可朝廷里罵他的人也不少。那些主戰派說他是賣國賊,拿著國家的錢去討好敵人,是"茍安誤國"的典型。
史家的后人則認為,祖先只是在艱難時局中尋求務實的生存之道,算是"務實救時"的能臣。
歷史上對史嵩之的評價一直有爭議。有人說他是貪生怕死的投降派,有人說他是在絕境中保全南宋最后生機的實干家。
![]()
這場爭論到現在都沒有定論,大概永遠也不會有標準答案。這位權傾一時的宰相去世后,家族給他辦了場風光的葬禮。
那口價值連城的金絲楠木棺材,那些重達15公斤的金器陪葬品,都是為了彰顯他生前的權勢和地位。
![]()
《——【·結語·】——》
那口“金絲楠木棺材”現在收藏在寧波博物館的"海絲之路"展廳里,專門用恒溫恒濕設備保存著,每年光維護費就得花30萬元。
考古隊把所有發掘數據都錄入了"南宋高等級墓葬數據庫",給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寶貴資料。
八百年的"黃金頭"傳說終于有了科學的解釋,史嵩之的故事也隨著這些文物重新回到世人眼前!
信息來源
1.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五聯村南宋史嵩之墓發掘報告》(2012)
2. 《南宋宰相史嵩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3. 中國文物報《浙江寧波發現南宋權相史嵩之墓》專題報道(2011年8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