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真挺奇怪的,頭疼去看,牙疼立馬掛號,可要是肚子老脹、便秘幾天、體重掉了點,反而當回事的不多。也有不少人習慣了忍一忍、拖一拖,心想著“吃點益生菌就好了”“估計是最近吃辣了”,反正不痛不癢就先湊合著過。
但很多時候,身體已經在給出信號,只是太容易被忽略。尤其腸道這個地方,問題不一定轟轟烈烈,大多數就是一點點變化開始的,那些看似“小毛病”,背后可能藏著不小的麻煩。
![]()
醫學上講,腸道里的惡性腫瘤,多數起步非常隱匿,一開始往往跟普通的胃腸不適差不多。但它不會停在那里,總會通過一些方式“冒頭”。很多人直到腫瘤長大、擴散,甚至堵住腸腔才發現,已經錯過了干預的好時機。
目前國內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在所有癌種中排前列。數據也挺扎心的,根據《2024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我國每年新增結直腸癌患者已超過57萬人,發病年齡越來越低,早篩意識卻始終不高。
![]()
第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信號就是排便習慣突然變化。本來一天一次的節奏,忽然變成三四天一次,有時候又拉得稀,有時候又排不出來,像是便秘又不是便秘。有的人一開始以為是飲食問題,或者壓力太大,肚子不舒服一陣就算了。
可要是這種變化持續超過兩周,那就得多留點心了。特別是排便頻率和性狀頻繁交替——一會便秘、一會腹瀉,這種波動往往跟腸腔內出現空間占位有關。腫瘤阻塞了腸道正常推進,才會讓腸道運動變得不規則。
![]()
大便形狀的改變也是一個關鍵點。過去是成型的、飽滿的、顏色正常的,可最近幾次卻發現變細、變扁、甚至呈現不規則斷裂樣,顏色也變得偏黑或者混雜粘液。這種情況就不僅僅是飲食的鍋了。
醫學解釋是,當腸道內壁受到壓迫,或被新生物占據空間后,大便的通過受限,就會出現明顯變形。而如果糞便中夾雜血液、黏液,可能提示的是腸道黏膜已經被破壞,甚至有腫瘤潰爛的跡象,這種時候得警覺了。
![]()
還有一個經常被誤認為是“吃撐了”的表現就是反復腹脹、腹痛。尤其是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痛,不一定劇烈,但總讓人不舒服。很多人會以為只是積食、消化不良,甚至去藥店隨便買點胃藥吃。可如果吃了不見效,還常常伴隨排氣減少、胃口變差,這就不是簡單腸胃問題能解釋的了。
腸道腫瘤會影響腸蠕動,甚至在腸腔內形成部分梗阻,導致內容物推進困難,引發脹痛。特別是晚飯后加重、平臥緩解的腹脹感,更需要引起重視。
![]()
說到莫名其妙消瘦,很多人覺得是減肥見效了、或是最近比較忙,也有人覺得“瘦點更健康”,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誤解。在醫學上,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超過5公斤,尤其在短時間內發生,常常是腫瘤活動的信號。
因為腫瘤消耗體內營養,加快代謝,同時會釋放影響食欲和胃腸激素的物質。人體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抽空”了。體重是身體狀況的直接反映,不應該突然掉秤,而沒個解釋。
![]()
常常覺得沒勁、容易疲勞、爬幾層樓就喘,不少人以為是年紀大了、體力下降,也有人以為是最近睡眠不好。這些理由聽起來合理,但如果這種乏力感是持續性的,還伴有面色發黃或蒼白、指甲脆裂、眼瞼發白,很可能是貧血引起的。
腸道惡性腫瘤經常伴隨慢性失血,尤其在腫瘤位置靠近右半結腸時,出血量不多但持續不斷,時間久了會讓紅細胞水平下降。長期輕度失血并不一定拉血便,但體內鐵儲備會明顯降低,從而出現典型的缺鐵性貧血表現。
![]()
有的人還會有肛門墜脹感,說不上來痛,也不是癢,就是老覺得下面有東西壓著,特別是在久坐或排便之后感覺明顯。這種情況在直腸、乙狀結腸附近的腫瘤中更常見。
因為腫瘤一旦長大,就可能壓迫周圍神經組織,引發區域性異樣感。這個表現容易和痔瘡混淆,但痔瘡大多數會疼、有出血,腫瘤則多數是無痛的持續墜脹。區別這一點對及早發現非常關鍵。
![]()
最后一種也不容易引起重視的表現是低熱或不明原因發熱。很多人覺得發熱就是感冒了、身體有炎癥。但如果是長期低熱,體溫在37.5到38之間持續多天或反復出現,那可能就是腫瘤代謝活躍引發的免疫反應。
尤其伴有其他異常表現,比如腹痛、消瘦或排便改變,就更要重視了。有時候腸道腫瘤已經發生了壞死或局部感染,體溫就會不穩定,這些都不是普通小病能解釋的。
![]()
觀察身體的這些小變化,其實并不難,只是很多人不習慣對自己足夠敏感。有時候問題不是沒有跡象,而是沒當回事。腸道腫瘤雖然兇險,但并非不可應對。越早發現,越容易干預,有些原位癌甚至通過內鏡就能切除,不需要手術,五年生存率接近百分百。
而一旦發展成中晚期,不但治療難度大,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尤其年過四十,有家族史、愛吃高脂高蛋白飲食、少運動的人群,更應該有意識地關注這些信號。
![]()
每一條都不是空穴來風,背后都有大量臨床數據支撐。在一項涵蓋7.3萬例大腸癌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超過80%的患者在確診前曾出現過排便習慣改變、腹脹、消瘦等癥狀,只是多數人在初期沒當回事。
而美國癌癥協會和我國癌癥早篩指南都明確指出,腸癌早期以功能改變為主,重視自我觀察可顯著提高發現率。
![]()
不要把“身體給的信號”當成耳邊風。有些事真不能等,特別是腸道的問題,越早處理越穩。它不吵不鬧,但也不容小覷。把每次排便、每次小痛、每次瘦身當回事,不是緊張,而是懂得保護自己。腸道健康,其實藏在每天最日常的小動作里。
參考文獻: [1]結直腸癌發病與預后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2024,33(4):241-248. [2]腸道腫瘤早期診斷的臨床思考[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23,17(6):305-309. [3]惡性腫瘤與體重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24,46(2):139-142. [4]結直腸癌相關貧血機制與干預措施[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5,35(3):115-118. [5]中國居民結直腸癌篩查指南(2020年版)[S].國家癌癥中心,中國抗癌協會. [6]慢性腹痛與消化道腫瘤的關系探討[J].實用胃腸病雜志,2023,23(7):427-43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