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國社會報)
![]()
![]()
清晨4點多,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時,四川通江縣大椿養老康復中心養護部副主任蒲玉的一天已經開始。打水、洗臉、擦身、換衣、喂飯、拿藥、翻身、拍背……她像一只陀螺,在走廊與房間之間畫著愛的圓圈,這一畫,就是10年。
在養老護理這個人才流動頻繁的行業,10年是一段漫長的光陰,足以消磨熱情,也足以沉淀出最本真的答案。問她如何能堅持下來,并且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稱號,她不假思索給出了答案:真心、耐心、責任心。
“用心”是她的職業哲學。
用真心贏得信任
蒲玉不僅是護理員,更是老人們的家人。老人們的喜怒哀樂,她都記在心上。而這份日積月累的“真心”,成了她化解難題最強大的力量。
認知癥老人張楓(化名)總找鄰居老兩口的麻煩,鬧得不得安寧。院長親自上陣,承諾在其他樓層給老兩口換更好的房間,但無功而返。
無奈之下,這個重任落在了蒲玉身上。她硬著頭皮找到那對老兩口,話沒說兩句,老人先開了口:“其他人來我不會買賬,但你來說話,我一定要配合,因為你這個人很好。”
一句話,讓蒲玉差點落淚。事后,老人道出緣由:“不能讓你為難。平常有個頭痛腦熱,你對我們很細心,跟兒女一樣。”
原來,平日里那一聲聲暖心問候、一次次在病榻前的細心照料,讓蒲玉的真心刻進了老人們心里。他們毫無保留地信任她,這份信任,比任何言語、行動都有力量。
用耐心呵護生命
相比身體的勞累,護理工作中的不確定性更考驗人,尤其是面對失智老人。
謝宏發(化名)一度拒絕進食,常把喂到嘴里的飯吐到護理員臉上、身上,大家都束手無策。蒲玉精心準備了軟爛飯菜和營養糊來到老人身邊,“叔叔,您姓謝,我也姓‘謝’,我是您侄女,還記得我嗎?”她俯下身,用最親切的鄉音拉起家常。
老人茫然地搖頭。“沒關系,我記得您就行。侄女臉皮厚,這飯您得吃一口,給個面子。”一口,再一口……老人推開,她也不惱,反而把臉湊近:“不開心您就打我一下,但不能吐我身上,天陰洗了衣服干不了!”
就這樣,蒲玉像哄孩子一樣勸老人吃飯,一頓飯喂下來,她已汗濕衣背,老人竟吃下了近正常的飯量。她用無盡的耐心,撬開了緊閉的牙關,也守住了生命的基礎。
她還用土辦法“拯救”過許多人的胃口。90多歲的楊愛玲(化名)重病后食欲全無。蒲玉發現,老人們在物質匱乏年代吃過的烤土豆、辣豬油,才是他們味蕾深處的記憶。她想盡辦法找來了辣豬油,當楊婆婆吃下那口記憶中的美味,眼里也多了點光亮。
蒲玉的這份耐心,不僅是時間上的付出,更是情感上的深度共情。
用責任心彰顯擔當
2022年年底,院里很多老人生病,蒲玉夜以繼日地守護在旁,喂藥、喂水、喂飯、翻身……
她對家屬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放心,老人但凡能喝下一口水、吃下一口飯,我會盡最大努力多喂一口。”
不曾想她自己也病倒了,醫生勸她休息,可吊針一打完,她的身影又出現在了老人床邊。
她守護了中心這個“大家”, 卻常常忙得顧不上自己的 “小家”。好在孩子們懂事,兩個女兒如今當上了醫生,成了她精進護理技術的“私人指導員”。
蒲玉說,要照顧好老人們,有“心”,也得懂方法。因身材瘦小曾搬不動老人,她就苦練技巧,琢磨巧勁;面對專業難題,她自費學習,上網查資料。她深知,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讓老人的晚年更加幸福,也才能讓更多人看見并加入這個行業。
為此,她在努力精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毫無保留地將經驗傳授給同事,給她們提供支持。這或許就是這位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人物”更深一層的擔當。
問她未來有什么打算,她的回答樸素而堅定:“沒有其他想法,舍不得離開這些老人,干到干不動為止。”
10年守護,唯靠一“心”。蒲玉那份本真的善良和動人的堅守,像冬日里溫暖的爐火,散發著光與熱,為老年人帶來了有尊嚴、有溫度的晚年生活。(本報記者 閆 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