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用了三十年的不銹鋼鍋,在短視頻平臺引發圍觀,讓一家停產十年的老廠重新掛牌復產,這背后不僅是流量的力量,更是品質的力量。
![]()
一位普通溫州陳女士發布了一條15秒短視頻,畫面中一口“用了二十多年”的不銹鋼鍋通透锃亮,翻炒紅燒肉時毫無粘鍋痕跡。
“這是1996年在莘塍買的富強鐵鍋,當年售價才30多元,現在居然還能用!”
就是這樣一段尋常的生活分享,卻在互聯網上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漣漪。
![]()
評論區涌現上千條留言,網友紛紛感嘆:“求同款”、“我家也有類似的傳家鍋”、“這種耐用產品才是真剛需”。
“傳家鍋”的走紅并非偶然,它觸動了現代消費者對高品質耐用產品的集體渴望。
01、一波三折的尋鍋之旅
陳女士或許未曾料到,她尋找鍋具廠家的視頻會引發如此巨大的反響。
在視頻中,她坦言這口鍋是婆婆花35元購買的,因特別好用被全家珍視。如今鍋體損壞,她希望能找到同款,延續這份生活記憶。
![]()
視頻發布后,陳女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應:“我也蹲一個”、“找到廠家告訴我,我也要買”。
甚至在浙江溫州隊相關比賽的直播彈幕中,也頻頻閃過“求傳家鍋”字樣。
這口鍋究竟有何魅力?陳女士分享了自己的使用體驗:涂層鍋、平底鍋等各式各樣的鍋她都買過,但就是這口鍋特別好用。
用到今年2月她搬新房子,買了兩口新鍋,不是抬不動就是烹飪效果不理想,最后她又去老家把這口老鍋“請”了上來。
![]()
“傳家鍋”的生產廠家是瑞安市莘塍富強不銹鋼制品廠,但該產品已停產十多年。
當網友的熱情與停產多年的現實碰撞,一場尋找“傳家鍋”來源的行動在網絡上展開。
02、三十年的匠心堅守
瑞安市莘塍街道振興路77號,一座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廠房內,藏著“傳家鍋”的品質密碼。
![]()
工廠由傅喜乾和傅克萍、傅克勝父子三人創辦,“傳家鍋”正是工廠生產的“匯十方”牌不銹鋼鍋。
“最早,鍋是我和我弟一錘一錘敲出來的,一只鍋至少要敲3個小時,兩個人每天最多只能敲出6只。”傅克萍回憶起年輕時的創業時光。
他和弟弟初中畢業后外出學藝,一個學木工,一個學打鐵鍋。
![]()
1989年,弟弟學成歸來,不銹鋼材料剛剛興起。
“我們看到不銹鋼菜盆賣得很好,想到不銹鋼比鐵輕,做成鍋應該也會好賣。”
傅克萍說,當時市場上還沒有類似產品,他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生意。
瑞安是“中國鍛造產業基地”,當時距離傅克萍家不到兩公里的汀田鎮(現汀田街道),聚集了大量不銹鋼銷售商戶,
并于1991年形成了瑞安不銹鋼市場,帶動了周邊一批不銹鋼制造的小微企業,富強不銹鋼制品廠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
手工制作的關鍵在于掌握敲擊的力度
傅克萍兄弟倆最早使用的就是304不銹鋼,他們需要把1.2毫米的不銹鋼敲到厚薄均勻的1.1毫米。
敲太重,形狀不對,厚薄不均勻;敲太輕,形狀出不來,弧度不好。
03、從手工到機械的品質堅守
隨著市場需求增加,1991年起,兄弟倆先后購入了沖床機、液壓機等機械設備,后買下廠房,逐漸擴大生產。
但機械壓鑄的不銹鋼鍋,如何與手工不銹鋼鍋保持同等品質?
在沒有合適壓鑄模具的情況下,傅克萍兄弟倆買回制作模具的中碳鋼,用手工打鍋的耐心,一點點打磨模具形狀,
直到壓鑄出的不銹鋼鍋弧度和手工敲出來的相差無幾。這個過程花了他們近兩個月時間反復試驗。
![]()
鍋的厚度達不到要求,傅克萍就天天守在機器前當質檢員,保證每只鍋厚度達1.1毫米。
“改用機械生產后客戶都沒察覺,還反饋說產品外觀更好看了。”傅克萍驕傲地說,輝煌的時候,工廠有近20位員工,日產最高100多口不銹鋼鍋。
2010年前后,市場風向轉變,不粘鍋、平底鍋等新產品逐漸占領市場,買不銹鋼鍋的人越來越少。
“不銹鋼是我們自己一錘一錘敲過的,不粘鍋的材料我們不了解,怕做不出好品質,而且當時已經失了先機。”傅克萍說。
![]()
正是這種對品質的固執,讓工廠在2013年左右停止了鍋具生產,后來轉而生產織帶設備。
04、政企攜手接住“潑天流量”
當傅克萍還在為突如其來的關注感到不知所措時,當地政府部門已經主動行動起來。
“你想不想復產,有哪些困難需要我們幫忙?”10月29日上午,傅克萍接到了莘塍街道經發辦主任陳海平的電話。
![]()
傅克萍一口氣說了困難和顧慮,陳海平則把問題一一記錄下來形成清單。
當天下午,陳海平聯系各部門咨詢,下班前就把初步反饋告訴了傅克萍。
“無處不在、無事不擾,當企業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圍墻外’的事,解除復產的后顧之憂。”陳海平表示。
深思熟慮后,10月30日,傅克萍做出決定:重啟生產。一場與流量賽跑的“接鍋”行動隨即啟動。
![]()
10月30日,一個匯集了屬地街道、經信、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等部門的臨時服務團成立,上門為“傳家鍋”復產把脈問診。
市場監管部門主動邀請檢測專家提前介入,爭取一次性通過質量檢測;應急管理部門對廠房結構、消防設施、電氣線路等進行全面“體檢”。
![]()
老員工們也紛紛回來幫忙。陳長進和他哥哥陳建業以前是工廠的學徒,現在都已自己開廠,這次有的主動擔起招工事務,有的幫忙制定生產計劃、采購新設備等。
留在富典機械設備廠的曾祥順重操舊業,坐回沖床機前,熟練地打出一個個鍋柄蓋子。
05、品質追求與打假斗爭
復工后生產的鍋具以“網紅鍋”為模版制作,但在用材、工藝上會更進一步。
“比如不銹鋼用材會提升,厚度也從之前的0.8毫米換成1.1毫米,把柄也從氬弧焊接改成激光焊接。”傅克萍說。
![]()
面對網友的期待,傅克萍雖然忙著復產,考慮得最多的仍然是品質問題。
“我現在最大的顧慮,就是以前的產品品質能不能滿足現在網友們的期待。”他坦言。
網絡上,為“傳家鍋”從翻紅到長紅的建言層出不窮:創新產品推出奶鍋、平底鍋等新品;升級材料用316不銹鋼材質……
但經過商量,傅克萍和弟弟還是做出了一個看似“固執”的決定:守住匠心。
復產后第一批產品,將復刻當年的經典手工款:直徑36厘米,厚度1.1毫米。
![]()
“我們的設備目前雖然比較老舊,但會盡力確保品質,產品肯定要通過檢測才會銷售”,傅克萍語氣堅定。
然而,隨著“傳家鍋”熱度飆升,一些假冒產品和虛假銷售信息也隨之出現在網絡上。
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多個假冒廠家的賬號,循環播放著廠家此前揭牌儀式的視頻,櫥窗內掛著炒鍋鏈接,頁面顯示已售5000多單。
對此,鍋廠負責人發布視頻打假稱,炒鍋還在生產中,沒有出售,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鍋都不是他們廠的。
![]()
為應對這一現象,當地融媒體中心以“獨家代理”的方式,成為該“傳家鍋”唯一官方指定的銷售與信息發布渠道。
06、“傳家鍋”現象的啟示
“傳家鍋”的走紅,讓不少網友重新審視家中的“老國貨”:
“奶奶家的電風扇,和我爸一個歲數,53歲了還能轉,都正常”、“電吹風我媽結婚時買的,用到現在三十幾年了都沒壞”、“(高壓鍋)四十多年還在正常用”。
![]()
一則則分享,勾勒出一幅“中國制造”耐用圖景和工匠精神。
有網友感慨,二三十年后消費者拎著實物找尋當初的工廠,這或許就是做實業的意義之一。
近幾年,活力28、蜂花、郁美凈等經典老國貨翻紅案例層出不窮,其本質除了情懷,更多的是對高品質產品需求和工匠精神的呼喚。
這起案例折射出制造業轉型的深層邏輯
在快消品盛行的當下,消費者對“經久耐用”的價值回歸,促使企業重新思考產品生命周期與商業可持續性的平衡。
![]()
正如傅克萍所言:“當大家愿意為一口能用三十年的鍋排隊等待時,恰恰說明實體經濟需要更多這樣的‘慢功夫’。”
在快節奏的時代,那些需要耐心與時間積累的“慢功夫”,正被重新發現與珍視。
這種堅守,使得“慢功夫”不僅僅是懷舊的符號,更是一種可流通、可被信賴的價值承諾。
截至11月5日,瑞安市莘塍富強不銹鋼制品廠的社交賬號已吸引超260萬粉絲關注。
廠家在幾天前開通的官方賬號,10月28日發布第一條視頻作品,截至發稿該賬號粉絲量已超過155萬,連續3天在平臺漲粉榜排名前三。
![]()
廠房內,機器再次轟鳴。老員工曾祥順重操舊業,坐回沖床機前,熟練地打出一個個鍋柄蓋子。
傅克萍看著逐漸運轉起來的生產線,內心的焦慮緩解了不少。
第一批樣品已完成拋光打樣,正處于檢測環節
如果一切順利,首批產品預計11月就可出廠,預計售價60元左右。(網友:好的鍋別說60塊錢,120塊錢我都要)
你會買這口“傳家鍋”嗎?
(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