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點,小區樓下,王阿姨像往常一樣給孫子洗澡。水溫剛好,沐浴露一擠就起泡,屋里香味彌漫。她一邊哄孩子玩水,“這牌子用了快十年,沒啥毛病。”
可誰知,手機新聞忽然彈出“央視曝光日用品神經毒素檢出率超90%”。王阿姨的眼神立刻凝住,連續看了三遍標題,滿腦子只有一個疑問:“我每天用的這些洗護產品,真的安全嗎?”
![]()
家里的日用品,是日復一日都要碰的東西。看起來干凈、香氣四溢,卻可能暗藏健康隱患。尤其是央視點名曝光,檢出率竟然高達90%,消息令人不寒而栗。
到底這些日用品為何會含有神經毒素?我們平時用的洗發水、沐浴露、牙膏里,真的安全嗎?
日用品中的“神經毒素”到底是誰?專家:正規渠道仍需把關
近期央視報道,90%常用日化產品檢測出含有微量對人體有潛在神經毒性的物質——主要是鄰苯二甲酸酯類(如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防腐劑(如甲醛釋放體)、過量的香精、某些表面活性劑等。這些成分常見于洗發水、沐浴露、牙膏、空氣清新劑、甚至兒童玩具中,對嬰幼兒和老人影響尤其突出。
![]()
科學研究顯示,鄰苯二甲酸酯類在動物實驗中已確認能通過皮膚吸收,對神經系統、激素水平造成干擾。長期或大劑量暴露,可能影響兒童神經發育。此外,甲醛及其釋放體會在空氣中持續釋放游離甲醛,被人體吸入,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一類致癌物,對呼吸及神經系統均存在威脅。
香精成分過量,也可能引發頭痛、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系統癥狀。在我國上海、廣州等多地產品抽檢中,90%以上沐浴露、洗發水被檢出含有上述危險物質,令人憂心。
堅持長期使用,這些神經毒素可能給身體帶來什么變化?
央視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調查數據顯示:部分神經毒素成分會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影響兒童學習能力及注意力。一項超過4622名學生的調查發現,高暴露組的孩子神經發育障礙風險高出17.9%。
![]()
成人長期高頻接觸相關物質,失眠、記憶力衰退、焦慮、頭痛等風險上升10-18%。特殊敏感人群(老人、孕婦)更易出現情緒波動和慢性神經衰弱。
甲醛釋放體吸入后,部分人出現呼吸道刺激、乏力和神經過敏。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實驗證明,即使環保標準內的含量,長期暴露也不可忽視。
慢性低劑量接觸,還與部分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加拿大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香精中部分苯類化合物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風險存在弱相關。
這些變化的“危險信號”多數悄無聲息,在常規體檢中也很難察覺。但長期累積下,可能成為神經和全身系統的慢性隱患,“尤其是那些從嬰幼兒開始就天天用、不加留意的產品”,專家提醒,“風險不是即時爆發,而是日積月累的過程。”
![]()
現在就該警覺,家中日用品應該這樣選用和儲存
面對曝光后的“神經毒素恐慌”,普通老百姓該怎樣科學避坑,具體應該怎么做?專家建議,下面這幾招幫你遠離隱患。
查成分表,盡量避免含有“鄰苯二甲酸酯”、“甲醛釋放體”、“對羥基苯甲酸酯(防腐劑)”等敏感成分的產品。如發現“DBP”、“DEP”、“PPB”等英文縮寫務必謹慎。
嬰幼兒、孕婦和慢性病老人,建議選用標有“不含防腐劑/鄰苯類”的產品,優先選擇大品牌、有檢測報告的正規產品。
用量要適度,避免“使用無感”導致過度暴露。洗護用品1元硬幣大小即可,不必一把倒。
![]()
開封后1年內用完,避免高溫暴曬,減少揮發性有害物質產生。
“氣味越重”“泡沫越多”的產品,反而不等于越安全。香精量低、成分越簡單越好。
室內勤通風,不使用香氛類空氣清新劑、自動噴霧機等長期釋放型產品。
除了精明選購,更要避免一味迷信“洋品牌”“高端大牌”,成分表才是硬道理。少用、慎重用,也是保護家人與自己的最實在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