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日前拋出的光刻機出口新規,猶如一顆“重磅炸彈”讓全球芯片產業動蕩,但我們中國并沒有因此妥協,而是在困境中加速國產化,荷蘭終將會自食其果。
![]()
光刻機
出口限制升級,光刻機成“戰略武器”
10月31日,荷蘭政府正式發布公告,這次荷蘭可不是“象征性動作”,而是直接把深紫外光刻機(DUV)拉入了“高壓線”。
過去只要不是EUV光刻機,阿斯麥的中端產品還能照常出口,現在連1970i、1980i這些型號也被納入許可范圍,審批時間最長甚至達到90天。
不僅主機受限,就連測量設備、計算光刻軟件這些輔助系統也被列入清單,換句話說,光刻機這條“技術動脈”被徹底抓在了制度的繩索里。
![]()
荷蘭領導
荷方說是為了防止技術流用于“軍事”,但時間點卻不容忽視,前段時間中荷因安世半導體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而現在的出口政策針對誰不言而喻。
而這也不是荷蘭的第一次出手,從2023年開始,荷蘭就跟隨美國步伐,逐步收緊DUV設備的出口,到2025年,這條限制鏈條已經覆蓋了從設備主機到軟件算法的全流程。
阿斯麥作為唯一一家能批量制造DUV和EUV光刻機的公司,成了這場博弈的“技術人質”。
市場的反應也很真實,新規公布當天股價暴跌8.2%。中國市場是它最大的買家,占到DUV設備出貨量的三分之一。
![]()
圖片來源網絡
2024年中國市場DUV收入占比高達90%,失去這個市場,不只是財報上的數字下滑,更是全球市場格局的根本性動搖。
但荷蘭政府顯然算得更遠,他們知道,技術是籌碼,控制就是武器,真正的問題是,這種限制能否真正鎖死中國的發展路徑?從目前的情況看,答案并不樂觀。
過去幾年,每當海外管制升級,中國半導體行業總會被問一個問題:你們準備好了嗎?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在悄然轉變,不是“準備好了嗎”,而是“已經走多遠了”。
![]()
中國芯片
荷蘭的新規,不但沒能掐住中國的“咽喉”,反倒像一根“催化針”,讓原本就在進行中的國產替代速度進一步提檔。
最直觀的變化在設備領域,阿斯麥一收緊,中國就把目光投向上海微電子,雖然還沒能做出EUV,但28納米DUV設備的量產已經穩步推進。
2025年第一臺交付驗證,全年預計交付超過10臺,良率達到90%,這不是實驗室里的樣機,而是用于真實產線的設備,成本還不到阿斯麥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
![]()
圖片來源網絡
刻蝕設備的進展更快,中微公司的CCP等離子設備已經實現5納米產線導入,占比超過20%。
國產光刻膠、拋光液、硅片等關鍵材料,在中芯國際、華虹等企業的采購占比也在快速上升,28納米以上的成熟工藝,基本實現國產材料全覆蓋,除了EUV幾乎所有核心環節都在推進國產化。
高端芯片方面,中國在7納米工藝上的試探也不再是傳聞,無論是麒麟9000S的回歸,還是寒武紀等AI芯片的出貨,都顯示出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設計、制造閉環能力。
2025年國產AI芯片出貨量將達到千萬級別,覆蓋手機、服務器、車載等多個場景。
![]()
華為科技
政策和資本也在跟進,國家大基金三期3440億元的注資正在加速落地,60%投向設備和材料這些“卡脖子”環節。
稅收、貸款貼息、優先采購目錄等政策也從“撒胡椒面”式補貼,轉向更精準的產業扶持。
有人說,中國是在“被逼自強”,但更準確的說法是,封鎖讓產業鏈看清了方向,不是有沒有能力,而是有沒有動力,現在有了。
產業鏈重構,全球芯片格局難再回頭
荷蘭這次的限制措施,是一個拐點,它不僅影響了中國,也讓整個半導體產業開始重新審視“全球協作”這四個字到底還剩多少含金量。
![]()
圖片來源網絡
從阿斯麥到臺積電,從英特爾到三星,供應鏈斷裂的陰影正在各大企業的財報中顯現,阿斯麥的對華營收一旦持續下滑,不只是它的股東會焦慮,整個荷蘭本土的半導體產業也會跟著吃緊。
12萬名從業者中,有20%直接依賴中國市場,而中國反制的稀土新規,更是直插阿斯麥軟肋。
一臺光刻機所需稀土超過10公斤,中國90%的全球精煉產能讓替代幾乎無從談起,阿斯麥自己的庫存預計只能撐8周。
![]()
荷蘭還要依賴中國稀土哦
與此同時,中國正加快構建自己的完整生態,比亞迪、蔚來等車企的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提升至30%。
在物聯網領域,國產芯片在華為鴻蒙生態中的占比已接近50%,英偉達CEO黃仁勛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也承認,中國AI芯片出貨量已經達到百萬級,完全可以脫離美國核心技術供應。
全球企業也在做自己的風險對沖,芯片大廠紛紛拉長庫存周期,2025年第三季度平均庫存周轉天數達到92天,比去年提升27%,這不是偶然,而是對供應鏈不確定性的集體反應。
可以預見的是,這種趨勢不會逆轉,封鎖不是暫停鍵,而是加速器,每一次限制,都會倒逼一次突破。
![]()
中國芯片產業現在的局面,不再是單點突破,而是系統性重構,設計、制造、封裝、設備、材料,一條條鏈條正在快速補齊。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掌握最先進的技術,而是誰能構建最穩定、最自主的產業體系。
這一點,荷蘭政府恐怕也清楚,但他們還是選擇了站隊,一旦牌打出去,后果就不是一國可以獨享的了。
荷蘭新規像是一塊落地的石子,激起的不只是技術浪花,更是全球產業格局的層層漣漪。
![]()
荷蘭領導
封鎖的本意是遏制,結果卻在某種程度上點燃了一個產業的自我覺醒,中國供應鏈的自給化,不再是口號,不再是備胎,而是真正啟動了加速跑。
未來幾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新一輪動力重構周期,技術突圍、政策協同和市場擴張,將共同推動中國在這場長期比賽中逐步站穩腳跟,而封鎖者,或許也將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參考資料:大公報——淵謀遠略/半導體業加速自主化 增強韌性\袁 淵
東方財富網——2025 年 10 月 31 日,荷蘭宣布了 2025 年光刻機出口新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