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五大憋屈將領,前四位都是軍事干部,最后一位是政工干部。
東總政治部原主任陳正人。
![]()
諸位,千萬不要因為人名不熟悉而失去閱讀的耐心。此人的任職變動,背后關涉的都是東北的大人物,不要錯過這些精彩的歷史細節。
此人的存在感遠遠不及東北那些叱咤風云的戰將,但他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復制性,卻是獨一份的。
東北我軍少了一個能打仗的陳光,后面有韓先楚、梁興初等虎將成群結隊地補位上來。
缺一個陳正人,東總的政治工作就會陷入停頓,即使是從華東來的賴傳珠以政工能力而聞名,也接不了陳正人的棒。
政工干部的作用,越往高級別看越有一番深遠的用處,用古話講,有點類似于“協理陰陽、佐使文武”的感覺。
先簡要看看陳正人的簡歷。
陳正人生于1907年,江西遂川人。1925年入黨。1927年秋收起義后在萬安縣組織暴動,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開始協作,陳正人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就和毛主席、朱德、陳毅、譚震林等接觸并熟悉,并曾一度聯兵攻下井岡山南麓的遂川縣。井岡山北永新、南遂川,都給老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正人在偉人那里很有話語權,建國后陳正人一度為王袁之事向老人家反映那是錯殺,請求給予他們烈士身份,這事最后還成了。
在中央蘇區期間,陳正人先后做過中華蘇維埃執行委員,江西省委書記等,與中央領導人都非常熟悉。1932年偉人在汀洲、于都、瑞金等地被迫治病休養時,陳正人因為嚴重的肺病也在治病,他與偉人都住在一間屋里,這份共患難的情誼很是深厚。
紅軍長征時陳正人因病無法隨行,在陳毅勸說下轉移到白區治病。既沒有長征,也沒有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這是他革命生涯中比較遺憾的一部分。
陳正人后來輾轉流落于香港、廣州、湖南、上海、南京等地,直到1937年6月才來到延安。
1938年8月,陳正人出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后來轉任西北局常委、組織部長。
1945年9月,黨中央派2萬干部和10萬部隊挺進東北,陳正人也在其中,出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主任。
![]()
這張照片頗有深意……
陳正人后來曲折的任職歷程,與圖中一位大人物密切相關。
東總政治部主任,是負責黨的建設和干部工作的重要領導者。政治部主任之上,政委彭真更多職責在東北局,他是東北局書記,黨政軍大事都要管。第二政委羅榮桓重病赴蘇治療,所以陳正人實際事權很大。
然而沒過多久,1946年6、7月間,陳正人突然調任吉林省委書記兼東滿軍區政委,一下子從炙手可熱的高級將領,轉而成為主抓根據地建設、局限于一隅的地方干部,這中間出了什么事呢?
是不是和什么人發生矛盾了?比如李運昌、陳光那種。
又或是軍事方面出了紕漏不為林總所容,比如程世才、曾克林那種?
都不是。
陳正人是個絕頂聰明之人,做人做事極為融通和合,又極善于出主意想辦法,是那種到哪里哪里都歡迎的干才。
試從幾個例子看一下。
第一個是分析東北局勢。
陳正人向彭真上書《對當前東北及其周圍形勢的認識和我們的方針的建議》,講了五個重大問題:
1.應當正確認識蘇聯對我援助的程度。要義是,蘇方絕不會坐視國民黨軍來搶占東北并把東北建成反蘇反共基地。便格于條約所限,對我之援助又不能過于公開。所以我們不能把希望全寄托于蘇方。
2.什么是優勢,如何達到優勢。鞏固力量,占據中小城市,更妥善地組織經濟力量。
3.對蔣頑力量的估計。正統觀念在誰、敵我兵力數量等等。
4.我們的方針。不能堅持獨霸思想和過于卑微的戰略定位。
5.當前困難與如何克服。主要是迅速劃定戰略區,統一整頓各部隊,制定社會政策穩定人心,籌劃戰爭經費等。
這與彭真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
第二是對四平戰局的看法。
101不怎么認同在四平死守死戰,但因中央的政治考量而不得不堅持拼消耗。陳正人也反對這種打法,主張退出大城市,不能不顧一切地進攻長春等大城市,旗幟鮮明地反對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的錯誤戰略。
這些認知,可以說深得101之心。
第三是對部隊的整頓。
陳正人對初入東北各部擴張過快的問題比較注意,認為有些部隊擴充過于盲目,吸引了過多日偽和土匪、憲特等不良分子。這是陳正人作為老井岡、老紅軍、老黨員的一種天然敏銳感,這種敏銳感與山東八路軍將領尤其是林羅首長的感覺十分合拍。
但陳正人做事又極注意方法,他沒有直接以山東八路軍部隊作為樣板進行統一整頓的試點榜樣——雖然他這樣做也沒有問題山東八路軍絕對夠硬,而是深入到新四軍3師進行調查研究,把3師搞思想教育和部隊整頓的經驗推廣開來。
不得不說,陳正人真是太會了。3師代表了新四軍山頭,必須尊重之。黃克誠又是政治工作的大行家,紅三軍團的老人,八路軍的老組織部長,拿他的經驗來推廣,既充分照顧了各家系統的感情,又把黃克誠刻意夸了夸,還真正樹起了一個足夠硬的榜樣。不管你是冀熱遼部隊還是359旅還是別的誰誰,在老黃面前都得乖乖當學生照著做。
各種工作都開展得特別絲滑。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又懂又會又任干的政治部主任,沒有征兆地突然調到后方做根據地工作。
現在出版的官史,對此事記錄比較簡單。大致經過是這樣的。
1946年春,陳正人經過深思熟慮,向中央和東總提出辭去政治部主任之職,到后方去做根據地工作,并提請任命更富于軍隊政治工作經驗的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譚政兼任政治部主任。
1946年6月初,陳正人在吉遼地區視察工作時,再次向東總提出,東滿形勢比較嚴峻,是否就讓他留此工作。
東北局立即回電,任命他為吉遼省委書記(七七決議后改為吉林省),兼任東滿軍區政委、黨委書記、東北軍事大學吉東分校政委。
陳正人就此脫離了部隊,專心從事后方工作。
近現代著史不同于古史,講究什么春秋筆法。現代官史記載,向來都滴水不漏,既要保留傳主的光輝一面,同時該保留的重大信息絕不會隱瞞,筆者指的是一些有待深挖的地方,會留一些微妙的信息,供后世有心者觀察。
關鍵信息就在陳正人主動提請譚政來接替政治部主任。
![]()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卷4《譚政傳》和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譚政大將》2005年版記載,中央于1946年1月就任命譚政為東聯總政治部主任,而不是什么副政委。
另據軍事科學出版社之《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記載,1945年11月、1946年2月這兩個節點,譚政都不是東聯領導成員,到1946年7月直接就任東聯總政治部主任,而無副政委之任命。
關于譚政在軍隊政治工作領域的地位,這是人所共知的,除了羅榮桓就數得著譚大將了,抗戰期間在延安,譚政擔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直接在主席領導下工作,其政治工作思想、方法、策略,深受主席的肯定。
譚的地位也遠遠高于陳正人,輪不到陳正人來提請他作為接替人選。按常理,若是出于主動去別的領域工作,請辭之時把自己的工作考慮說清楚即可,沒必要提任接替人選,何況這個接替者非同小可,根本不是陳正人能望其項背的。
更奇怪的,1946年6月,正當前方軍事上不是很順、101沒有守住四平被迫全面后撤之時,作為東聯的政治部主任,不應該在軍中待著共同應付危局嗎?怎么反而好整以暇地跑到后方視察什么地方政權建設?
真實的情況呼之欲出了。
中央大概本就有意在1946年初就派譚政到東北去主持政治工作,起初傳言可能是先當副政委,加強政工領導力量,因為當時東北局和東總幾位主要領導,尤其是彭林羅高等人意見并不統一,羅帥出國治病。能夠勝任這個角色的,遍觀軍中高級政工將領,只有譚政合適。
![]()
陳正人聽到這個消息肯定很震驚,派譚主任來,意思很明顯了,這是對東北政治工作有看法,派出大佬來整頓。
所以,他早早地避嫌,甚至做出主動請辭的態度,好讓大家都不至于尷尬。到東滿去考察工作,而不是去南滿、西滿、北滿這些分量重的大根據地,更有講究,那幾位地方負責人,論分量都比他重的多。
這一推斷有更強的歷史依據。
查中共組織史料,東北民主聯軍、東北軍區、東北野戰軍的高級將領,按慣例都是東北局的委員。林羅劉譚、二蕭甚至程子華都是,和陳正人同時期擔任部門主要首長的后勤部長葉季壯就是東北局委員。周保中、黃克誠、呂正操、萬毅這幾位都是,尤其是萬毅這個小字輩的居然都是……
而陳正人不是。
老實講,筆者之前對陳正人的過往經歷也不是很熟悉,只是大致知道有這么一位任期極短的政治部主任。但是本著那么一點點讀史的感覺,察覺到一絲絲不對勁。
細查當時諸公的活動軌跡,起初只是感覺陳正人有點虧。卻沒想到越挖越深,陳正人的離任,基本可以判斷為是受一位大人物的連累,是另一場更大的、延續到1949年的風波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這場大風波,筆者將另組一篇文章,敬請各位稍待。
陳正人到吉林抓后方工作,一面在政治上小心謹慎一句話也不多說,另一面把全副精力都放到根據地建設上。
他在這方面是行家能手,很快把東滿搞的有聲有色,為東北解放戰爭貢獻了強大的人力物力支撐,不愧為東北解放的功臣。
陳正人1949年5月,帶宿命意義地再次擔任江西省委書記,兼江西軍區第一政委。這大概也是主席他老人家的成人之美,叫陳正人回到老家主持工作。陳正人和時任48軍軍長賀晉年完美配合,在清剿國民黨軍殘匪的戰斗中,干凈利落地打掉了盤踞在井岡山區多年的老牌土匪肖家璧,報了陳正人的殺母之仇。
1952年之后,陳正人離開江西到中央工作,歷任建筑工程部部長、農村工作部副部長、農業機械部部長等,因為早早離開了部隊,沒有趕上授銜。
雖說后來的結局也不差,正部級高級干部。不過畢竟當年那點事,離任時連個正式的說法都沒有,對這位資深根據地創建者、偉人早年同室而住的病友、軍隊政治工作領域的干才,未免有些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