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24米,氣溫15.5℃,90噸混凝土防爆門背后,一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點燃發動機。瞬間,1.47米厚的發射井蓋被沖開,導彈拖著尾焰劃破黎明前的黑暗。
2025年11月5日,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按下了發射按鈕。這枚未攜帶彈頭的導彈飛行約4200英里后,準確落入馬紹爾群島的美軍試驗場。操作人員并非從固定控制中心,而是通過E-6B軍機上的機載發射控制系統啟動了這次發射。
又到了每年慣例的洲際導彈測試時間,這個年年都有沒啥意思,個人更關心的其實是,特朗普聲稱的重啟核試驗這盤大菜啥時候端上來。
![]()
最迷惑的是,這次才打了4200英里?因為彈道高度這種不公布的話,沒法計算是否最大射程了。話說美國上次全射程民兵3都是啥時候了,不會真像有些專家猜測的,因為燃料劣化,已經打不出最大射程了。
也就是說,雖然這次發射雖然是成功了,但是老美這款民兵3的完備率,真的就是薛定諤的貓很難說。
不過老美老槍頻頻亮相,究竟意欲何為?
“美方在發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之前,提前向俄羅斯通報了相關信息。”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5日的表態,意外證實了這場試射的特殊性。換句話說,這更像是一次“事先張揚的武力展示”。
![]()
“民兵”又譯“一分鐘人”,取名自美國獨立戰爭中來無影去無蹤的民兵。他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一分鐘即可投入戰斗。如今這個代號被賦予了洲際彈道導彈,取其打擊威力強、行動迅速之意。
這款上世紀70年代列裝的導彈,已然47歲高齡。目前美國現役共有約400枚“民兵3”導彈,它們與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構成了美國“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
“民兵3”導彈彈長約18.26米,彈徑1.67米。它最多能攜帶3個分導式核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高達17.5萬噸TNT當量——要知道,二戰中廣島原子彈的威力也才約1.5萬噸。
![]()
最大理論射程1.48萬公里,理論命中精度最高可達185米。這樣的紙面數據還是很漂亮的——意味從美國本土發射,足以覆蓋地球另一端的目標,誤差不過一個街區。
但歲月在這款老將身上留下了痕跡。2010年,50枚“民兵3”導彈曾與指揮中心失聯45分鐘;2011年試射時,一枚導彈中途故障不得不自行炸毀。這些事故讓人不禁懷疑:老邁的“民兵”尚能飯否?
![]()
美軍自嘲這些發射井坐標早已暴露的導彈只有兩個用途:消滅對手,或吸引對手的大部分洲際導彈。在精準核打擊面前,它們的生存能力確實堪憂。
美國一名專家坦承,“與俄羅斯RS-28‘薩爾瑪特’洲際彈道導彈相比,美國的‘民兵3’導彈就像是一個‘帶有火箭發動機的牙簽’。”
那么,為何還要不斷試射這款老裝備?美軍宣稱是為了評估“系統的可靠性、作戰準備水平等”。但試射時機耐人尋味——就在特朗普10月30日表示要“對等啟動核武器試驗”之后不久。
![]()
普京在11月5日緊急召開聯邦安全會議,討論美國意圖恢復核試驗等問題。他強硬表態:“若美國或其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締約國進行核試驗,俄方必將在所不惜地采取對等反制措施。”
核威懾就像一場撲克游戲——你不時要亮出幾張牌,提醒對手你手中的實力。
國際棋局的另一邊,歐洲正陷入困境。歐元區經濟第三季度僅增長0.2%,德國經濟零增長,法國雖增長0.5%卻深陷政治危機。馬克龍三年換了七位總理,內政混亂已牽涉歐洲防務合作。
![]()
“法國政治不穩定可能會危及法國和德國之間至少兩項大型聯合軍事計劃的實施。”《華盛頓郵報》警告。這些計劃包括新一代戰機與主戰坦克的研發。
地緣政治的天平正在晃動。美國通過試射導彈展示核威懾的決心,俄羅斯則強調將繼續履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義務——盡管佩斯科夫沒有說明,這種履行是否以美國不進行核試驗為前提。
最后,美國人當然也知道他們的洲際導彈過于老舊,“民兵3”的替代者——“民兵IV”型計劃據說已在艱難推進中,樂觀預計2030年前列裝,不樂觀就難說了。因此在那之前,老邁的“民兵3”,還得繼續站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