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少,活得越久”,這句被不少養生人士奉為圭臬的說法,近年又因相關研究而引發關注。部分科研數據顯示:若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飯量減少20%,有望延長壽命甚至20年左右。這種說法聽起來誘人,但或許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
實際上,適度限制熱量攝入確實對健康和延緩衰老有益,但不等于盲目節食或營養不足。關鍵在于控制總熱量的同時,確保營養密度與身體所需的維持。想要通過飲食來延壽,這4點須得了解。
1.熱量限制與延年益壽
![]()
科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熱量攝入減少約20%-30%的老鼠,其壽命顯著延長。近年來,也有老齡研究所對靈長類動物進行長期研究,發現適度熱量限制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脂、延緩器官衰退,并有助于延長壽命。
而在人類研究方面,“卡路里限制延壽”目前雖尚無確切定論,但限熱量飲食能降低多種慢性病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癌癥等,這一點已得到多數醫學界認可。
但需要強調的是,熱量減少,并不意味著營養減少。如果“少吃”導致蛋白質、維生素等長期缺乏,反而可能誘發肌肉衰減、免疫力下降、貧血與骨質疏松等問題。
2.飲食七分飽原則
![]()
每日就餐時,“吃到剛剛不餓”或許是長期健康飲食的核心。現代人容易因社交、情緒或口味而過量進食,很容易便會“超標”。因此在用餐時,須得有意識地放慢速度,讓食物在口中多咀嚼一會兒,并把進餐時間適當拉長一些,給予大腦足夠的反饋時間判斷“吃夠了”,如此方能在限制總熱量攝取的基礎上,保障長時間的飽腹感。
3.使用小碗小盤,注意進食時間
視覺錯覺會誤導人攝入更多食物。研究發現,使用體積較小的碗盤可有效減少每餐攝入熱量10%-20%,而人們往往并未察覺“少吃了”。同時,避免把食物直接放在大鍋或大袋中吃,更容易控制分量。
與此同時,適度控制飲食時間,將每日攝取食物的時段嚴格控制在12小時左右,可讓身體獲得更長的消化調整周期。同時,還應注意夜間盡量不吃宵夜,晚餐不超過七分飽,可減少腸胃負擔和胰島素壓力。
4.增加高纖維食物比例
![]()
高膳食纖維食物如糙米、燕麥、豆類等,食物體積相對較大,且熱量低、飽腹感強,有助于在控制飯量的同時避免饑餓。建議每餐中主食的1/3替換為粗糧類,并優先進食蔬菜,有助減少后續熱量攝入。
總而言之,“少吃一點、活久一點”并非一句空談,其背后確實有一定科學支持。但關鍵不在于吃得多么少,而在于吃得是否合理。長期適度地減少熱量攝入,同時保證營養全面,是維護健康、延緩衰老的關鍵路徑。想要長壽,不是靠盲目節食,而是靠聰明地吃、節制地吃。控制飯量,并不等于委屈自己,而是學會給身體“留余地”,讓健康多一分從容。
【本圖文由“熊貓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