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刷房產圈的肯定都見過這句話:“等一套房的價格等于 30 年租金了,房價才算到底,多出來的全是泡沫!” 這話在評論區吵翻了,有人說 “終于說到點子上”,有人罵 “不懂中國樓市瞎扯”。今天咱不站隊,先算筆明白賬,再聊聊這背后的門道。
先給大家上點實在數據。2025 年上半年統計,全國 50 個重點城市的平均租售比是 1:576,啥意思?就是買套房子的錢,靠租金得 48 年才能回本,比網友說的 30 年還多 18 年。我身邊真有這例子:鄰居前年 245 萬買了套裝修房,想等著漲價轉手,結果房價沒動靜,只能租出去,一年租金才 2 萬。算下來要 125 年才能回本,可房子產權才 70 年,到期連本錢都收不回來,這賬誰看了不懵?
為啥網友會盯著 “30 年租金” 這個數?這不是拍腦袋想的。國際上有個規矩,買房的投資回報得比無風險利率高,不然不如去買國債。咱們國家 10 年期國債收益率大概 3.6%,算上物業費、空置期這些成本,房產年化收益至少得 5% 才合理,正好對應 20 年租金回本。但咱國情特殊,網友把標準放寬到 30 年,其實已經是妥協了。
可為啥現在租售比能飆到 48 年?根子在這三點:第一是錢沒地方去。以前大家炒大蒜、炒藏獒,后來發現還是房子穩妥,加上外匯管制,錢只能在國內打轉,推著房價往上漲,早把租金拋到腦后了。第二是 “買房必賺” 的老觀念沒散。2000 到 2020 年那二十年,房價翻十幾倍的例子太多,沒人在乎租金那點小錢,就像牛市里沒人看股票的市盈率一樣。第三是城市資源綁定。以前買房才能落戶、上學,哪怕租金回報率再低,為了孩子也得買,這就把房價和真實居住需求脫鉤了。
這租售比失衡帶來的影響,咱普通人最有體會。首先是心態崩了。我直播間常有粉絲說:“月薪 8000,房租 2400 剛夠活,買房要 50 年租金回本,這輩子別想了”。這種絕望感不是假的,現在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敢生娃,房價泡沫占了很大原因。其次是市場分裂了:三四線城市租售比看著更合理,可年輕人全往大城市跑,房子賣不出去照樣跌;一線城市租售比爛得離譜,湯臣一品租售比才 1.09%,卻沒人敢說它會崩,因為買的人根本不靠租金賺錢。還有就是租房市場變了,房價跌了,房東們把空房全掛出去出租,結果房租也跟著降,租售比反而沒怎么變,最后還是沒人賺錢。
接下來說點實在的,我對這事兒的看法可能有點扎心,但都是大實話。
第一,“30 年租金抵房價” 是個好錨點,但絕不是 “底部信號”。2025 年銀川、貴陽這些城市租售比快接近合理區間了,可房價照樣沒見底。因為真正的底部得等 “買房賠錢” 的記憶形成,甚至出現 “租售比不到 20 年還沒人買” 的情況,這至少得五八年時間。咱別盯著一個數字盼天亮,那不現實。
第二,泡沫的本質不是 “超 30 年租金”,而是 “價值和需求脫鉤”。上海青浦華為研發中心落地后,房租漲了 140%,可房價沒怎么動,因為租房的是臨時上班的,買房的要看學校、醫院這些長遠配套。這說明租金反映的是真實居住需求,房價反映的是投資預期,倆市場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些租售比 1:600 的城市,泡沫擠不擠,得看還有沒有年輕人愿意來扎根。
第三,別光罵泡沫,得想明白泡沫里藏著啥。以前房價漲,是因為貨幣超發、投資渠道窄、資源綁定這三座大山。現在租房落戶放開了,股市債市慢慢規范了,這大山在松動,但不可能一下子垮掉。專家說調整周期可能要到 2035 年,這話聽著泄氣,但真相就是:泡沫不會炸,只會慢慢漏,咱普通人得學會在漏的過程里過日子。
最后說句掏心窩的:咱討論 30 年租金的時候,其實是在盼一個 “努力就能買得起房” 的時代。現在租售比 48 年,不代表希望沒了,只是說明樓市在從 “炒房時代” 往 “居住時代” 轉。這個過程肯定疼,但疼過之后,房子才會變回 “住的地方”,而不是 “賭具”。
至于啥時候能到 30 年租金的節點?咱不用猜,盯著三個數就行:全國租售比有沒有往 1:360 靠,居民房貸壓力有沒有降下來,法拍房是不是越來越少。這三個數好了,不用網友喊,市場自己會給答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