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原上的祠堂,從來不只是祭祖的場所。那方懸掛著“仁義白鹿村”匾額的空間,實則是權力角逐的劇場。陳忠實筆下的宗族社會,如同一面被時光打磨的銅鏡,照見的不僅是關中平原的往事,更是權力運作的永恒密碼。
白嘉軒的腰桿挺得再直,也掩不住宗法權力骨子里的脆弱。他守護的鄉約,在饑荒來時敵不過一碗稀粥,在槍炮面前擋不住一顆子彈。這種權力的悖論——表面堅不可摧,內里千瘡百孔——何嘗不是所有權力結構的宿命?
鹿子霖在官場與宗族間的左右逢源,揭示的正是權力的流動性。他比白嘉軒更早明白:權力從來不在匾額上,而在人心的向背里。這種認知,讓他在動蕩年代活得比族長更滋潤,卻也讓他最終在權力的迷宮中迷失了自己。
田小娥的悲劇,表面是禮教吃人,實則是權力對邊緣人的系統性排斥。當她試圖沖破宗法的牢籠,整個白鹿原的權力網絡都聯合起來將她碾碎。她的冤魂化作瘟疫,正是被壓抑力量的反噬——任何權力若只顧壓制,終將收獲自己種下的苦果。
白靈與鹿兆鵬的革命愛情,則是用新權力挑戰舊權力的嘗試。他們相信理想可以重塑權力結構,卻不知權力自有其慣性。就像白鹿原上的黃土,暴雨沖刷后,沉淀下來的還是那些熟悉的顆粒。
朱先生這個角色最耐人尋味。他超然于權力爭斗,卻成為各方勢力爭取的符號。這揭示了一個真相:真正的權力,有時恰恰存在于看似無權的位置。他的預言屢屢應驗,暗示著在顯性權力之外,還存在一種更強大的隱性力量——文化的權力。
白鹿原上半個世紀的風云變幻,本質上是一場權力交接的儀式。從祠堂到村公所,從鄉約到政策,權力在不斷改頭換面,但其核心從未改變——它依然需要合法性,需要服從,需要不斷地再生產。
當代人重讀《白鹿原》,突然發現我們依然活在各種“原”上。公司的層級,圈子的規則,網絡的輿論——無不是新時代的宗法。白嘉軒式的正直,鹿子霖式的鉆營,田小娥式的反抗,白靈式的理想,都能在當下找到對應的身影。
黑娃的蛻變尤其令人深思。這個長工的兒子,從反抗權力到最終被權力招安,他的軌跡勾勒出權力最狡猾的特性:它不總是鎮壓,更善于收編。任何反抗者都要面臨這個抉擇:是徹底砸碎舊牢籠,還是在其中為自己謀一席之地?
白鹿原下的暗流,從未真正平息。就像那些深埋地下的秘密,總在適當的時候破土而出。權力可以改寫歷史,卻抹不去記憶;可以規范行為,卻管不住人心。
暮色中的白鹿原,祠堂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這影子投在關中平原,也投在每一個權力場域。讀懂白鹿原上的權力游戲,我們就讀懂了這片土地上千年不變的生存智慧——既要學會在規則中周旋,又要懂得在必要時打破規則。
陳忠實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一部家族史詩,更是一本權力使用的指南。它告訴我們:權力如風,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如土,既可孕育生命,也能掩埋真相;如鹿,看似溫順,急了也會撞人。
合上書頁,白鹿原的黃土在指間簌簌落下。那些權力斗爭的血與淚,愛與恨,最終都化作滋養文學的土地。而我們要做的,是在這片土地上,栽種屬于自己的白鹿——那是對公平的渴望,對自由的追求,對超越權力的永恒向往。
評論作者:易白,作家、詩人、編劇、導演、音樂唱作人。 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