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獎項塵埃落定,王傳君憑借《春樹》斬獲最佳男主角的榮光,并未收獲全網清一色祝福,反而陷入圍繞“公平性”的輿論漩渦。
爭議的核心并非他的演技是否配得上榮譽,而是與同片女主角白百何的落選形成強烈反差。前者網傳戲份僅40分鐘,后者被曝占比70%的“大女主”設定,卻未能捧回影后獎杯。
頒獎前夕白百何一句“還能這么操作…”的暗諷,配上“三捂”表情包,如同投入輿論池的石子,激起關于資本干預、評選規則、性別平等的層層漣漪。
而作為評委之一的桂綸鎂在記者會上的官方回應,本欲平息爭議,卻意外讓討論愈演愈烈。
![]()
這場風波早已超越單一獎項歸屬之爭,它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內娛圈對“評獎公信力”的集體焦慮,對演員價值評判標準的多元分歧,以及行業生態中潛藏的種種矛盾。
當“藝術專業性”與“公眾直覺”碰撞,當“評委集體決策”遭遇“資本干預”猜測,當“戲份多少”與“演技高低”被強行綁定,我們不得不追問:國際電影節評選體系中,究竟什么才是衡量演員價值的核心標尺?內娛對“公平”的執念背后,又藏著怎樣的行業困境?
一、爭議始末:從一句暗諷到全民圍觀的輿論發酵
11月初的東京,《春樹》作為唯一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承載著不少內娛觀眾的期待。影片中,白百何與王傳君飾演一對面臨情感困境的伴侶,據網友爆料,白百何以70%戲份撐起故事主線,是絕對核心角色,而王傳君的戲份僅占40分鐘左右。
這樣的配置讓不少人默認白百何是影后有力競爭者,甚至有媒體提前放出“預測她獲獎”的報道。
![]()
但劇情走向出乎所有人意料。11月3日頒獎禮尚未舉行,白百何在微博發布耐人尋味的動態:“還能這么操作…”,配上捂眼、捂耳、捂嘴的“三不”表情包,IP地址顯示在河北。彼時她本應身處東京參與電影節活動,這條動態瞬間引發聯想——“操作”二字被解讀為暗指評獎有貓膩,表情包則是對“不公現象”的無聲抗議。
緊接著,網傳其朋友圈發布“得魚忘筌”文字及“過河拆橋”漫畫,“得魚忘筌”喻指成功后忘記恩人,這番表態被解讀為暗諷電影節或片方“忘恩負義”。
![]()
更引人注目的是,白百何隨后攜兩子提前回國,缺席閉幕式,機場路透圖中“面色憔悴、興致不高”的狀態,再次為“評獎不公”的傳言添火。
#白百何 還能這么操作# #東京電影節 公平嗎# 等話題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自發梳理“疑點”:為何大女主戲份沒獲獎,戲份更少的男主卻拿影帝?是否存在資本干預,為捧王傳君犧牲白百何?甚至有傳言稱“滬圈資本施壓評委”,因王傳君經紀公司背景深厚,而白百何近年人氣下滑缺乏資本支持。
![]()
就在輿論發酵至頂峰時,評委桂綸鎂在記者會上作出官方回應。她未直接點名白百何,卻精準回應了公眾核心疑問:
承認女性演員競爭激烈,包括白百何在內的多位女演員都進入評審討論;解釋影后頒給日本影片《恒星的另一邊》兩位女演員,是因她們的表演產生“1+1>2的化學反應”,角色相輔相成;強調王傳君獲獎是因其“安靜內斂卻傳遞細膩情感”的表演說服評委,獎項基于演技而非戲份;同時否認“資本干預”“性別偏袒”,稱評選是集體決策,駁斥“同片不可兼得男女主獎”的傳言,指出東京電影節無此規則且有歷史先例。
![]()
另一位評委文晏也站出來辟謠,直言“聞所未聞什么叫滬圈”,否認接到資本施壓電話,同時表示“不認識白百何”,評選完全基于作品和表演。王傳君領獎時,也特意在感言中感謝白百何,稱“沒有她的配合,就沒有我的這個角色”,試圖緩和矛盾。
但這些回應并未完全平息爭議,支持白百何的網友認為“戲份懸殊卻落選難以服眾”,另一部分網友則表示“演技不能用戲份衡量,應尊重評委專業判斷”,雙方各執一詞。
二、爭議焦點:四大核心分歧,暴露內娛深層矛盾
這場風波能引發全民圍觀,本質是觸碰了內娛長期存在的核心矛盾,每個爭議點背后,都藏著不同群體的價值訴求與認知差異。
1. 演技評判:戲份長短vs情感張力,標準究竟是什么?
這是最直接的引爆點。支持白百何的網友認為,她以70%戲份撐起故事主線,角色情緒起伏和故事推進都依賴其表演,“扛劇”表現理應獲認可;而王傳君僅40分鐘戲份,即便表演尚可,也難與“影帝”榮譽匹配,“戲份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角色復雜度和發揮空間。
反對者則提出“戲份≠演技”的核心觀點,并用國際影史案例佐證:安東尼·霍普金斯在《沉默的羔羊》中僅出鏡16分鐘卻獲奧斯卡影帝,周迅在《風聲》中戲份非最多卻拿下金馬獎影后。他們認為,演技高低不在于出場時間,而在于能否在有限篇幅傳遞角色靈魂、引發情感共鳴。桂綸鎂提到的“安靜內斂卻傳遞細膩情感”,正是王傳君表演的亮點,其角色需要“克制與隱忍”,而他的表演精準契合需求,這或許是評委選擇他的核心原因。
![]()
這背后是“大眾審美”與“專業評委審美”的差異。大眾更傾向于從“角色分量”“情緒爆發力”等直觀維度評判,而專業評委更注重“表演適配性”“與角色契合度”“對影片主題的貢獻度”等深層維度。桂綸鎂提出的“適配性優先”邏輯,是國際電影節常見標準——獎項并非單純獎勵“演技最好”的演員,而是獎勵“最適合角色”“為影片增色最多”的演員。
2. 公平性爭議:是藝術選擇還是資本博弈?
![]()
“資本干預”的猜測是風波中最具煽動性的話題。有網友爆料王傳君背后的經紀公司屬于“滬圈資本”,滬圈在影視行業資源深厚,此次存在“資本施壓”,目的是捧王傳君打造“實力派影帝”人設,還翻出其近年資源,認為他從《我不是藥神》后的“反流量”人設到如今國際影帝,離不開資本扶持。
![]()
但這一猜測遭文晏駁斥,她強調評選期間無任何資本施壓,評委決策基于作品和表演。從東京電影節歷史來看,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其評選體系成熟,評委團由多國專業人士組成,集體決策機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獨立性和公正性,單一資本操控結果的難度極大。
不過公眾對“資本干預”的敏感并非空穴來風。近年內地多次出現“流量至上”“資本裹挾藝術”的現象,不少作品因資本介入犧牲藝術質量,不少演員因資本力捧獲得不當資源和榮譽。這種行業現狀讓觀眾對“評獎公平性”產生天然不信任感,當出現不符合直覺的結果時,“資本博弈”的敘事比“專業藝術選擇”更具戲劇性,也更符合大眾對行業的負面認知。
3. 性別議題:女性題材中,男性獲獎為何引發不滿?
![]()
爭議中還隱藏著性別平等維度:《春樹》作為女性主線影片,最終男性演員獲國際獎項,讓不少網友聯想到行業“性別資源不公”。有網友表示,女性題材作品中女性演員付出更多,卻讓男性摘得桂冠,是性別歧視;還有網友指出,影視行業中女性演員生存空間本就比男性狹窄,獎項資源相對較少,此次白百何落選再次印證“女性演員獲認可需付出更多代價”。
![]()
這種情緒背后是公眾對行業性別平等的期待。數據顯示,國內外各大電影節影后與影帝獲獎數量基本持平,但女性題材作品數量、女性演員角色選擇空間、薪酬待遇等仍與男性存在差距。在這種背景下,女性題材影片的男性演員獲國際獎項,容易被解讀為“男性搶占女性資源”,進而引發對“性別不公”的抗議。
但從評選本身來看,桂綸鎂已明確影后歸屬是因日本兩位女演員的“化學反應”更具說服力,而非“性別偏袒”。
評委評選時首先考慮“表演質量”而非性別,王傳君獲獎本質是其表演在男演員中最為突出,而非“刻意打壓女性演員”。不過公眾的情緒反饋也提醒行業,推動性別平等不僅需要增加女性題材作品,更需在獎項資源、角色塑造等方面給予女性演員更多支持。
4. 演員行為:是“直率發聲”還是“輿論審判”?
![]()
白百何的“暗諷式表態”也成為爭議焦點。支持者認為,作為資深演員,她敢于對“不公現象”發聲,符合“內娛活人”的直率形象,這種“不忍氣吞聲”的態度值得肯定,在流量明星普遍“謹言慎行”的當下,其表態被視為“打破沉默”,揭露行業潛規則。
反對者則認為,白百何在頒獎結果未公布時“打啞謎”式發聲,屬于“引導輿論審判”。在無實質證據的情況下,通過社交媒體暗示讓公眾質疑評獎結果,不僅有失風度,還可能影響電影節公信力和影片口碑。有網友評論:“若真認為不公,可通過正規渠道申訴,而非煽動情緒,這更像博眼球或電影炒作。”
![]()
事實上,白百何的表態背后藏著職業焦慮。作為曾經的“小妞電影女王”,她曾創下24億票房紀錄,一度成為內娛一線女演員。但近年行業競爭加劇、新人涌現,其人氣下滑,《春樹》被視為“復出之作”,能否憑借該片拿下國際影后對其職業發展至關重要。落選結果讓她的“復出之路”蒙上陰影,表態或許是焦慮情緒的釋放。
三、行業反思:評獎爭議背后,是內娛的三重困境
這場風波看似是單一獎項爭議,實則暴露了內娛長期存在的三重困境,值得整個行業反思。
1. 評獎公信力的缺失:公眾為何不愿相信“專業判斷”?
![]()
核心矛盾在于“公眾直覺”與“專業評委判斷”的對立,根源是內娛評獎公信力的缺失。近年內地各類頒獎禮頻繁出現“流量至上”“分豬肉”現象:有的傾向流量明星忽視演技,有的為平衡利益讓多個演員“共享榮譽”,有的甚至出現“暗箱操作”傳言。
這些現象讓觀眾對“評獎結果”產生天然不信任感,當出現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時,第一反應不是“可能是我不懂專業”,而是“一定存在黑幕”。
![]()
相比之下,國際電影節評選體系雖有主觀性,但長期堅持“藝術至上”原則,積累了較高公信力。東京電影節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評委團由多國專業人士組成,評選過程相對透明,集體決策機制避免了“個人偏袒”。
但此次爭議中,不少網友仍選擇相信“資本干預”傳言而非評委專業判斷,這說明內娛“公信力危機”已蔓延到對國際獎項的認知——當國內頒獎禮頻繁不公,公眾很難再無條件相信任何評獎結果。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國際電影節進一步提升評選透明度,更需要內娛自身反思:只有國內頒獎禮真正做到“以作品說話、以演技服人”,才能重建公眾對評獎的信任,讓“專業判斷”得到應有尊重。
2. 演員價值評判的單一化:我們該如何定義“好演員”?
![]()
“戲份長短”成為衡量演員價值的重要標準,反映了內娛對演員價值評判的單一化困境。在很多觀眾認知中,“戲份多=角色重要=演技好”,但這種邏輯并不成立。
演員的價值不僅在于戲份多少,更在于對角色的理解、對表演的把控,以及與影片整體風格的契合度。有的演員戲份不多卻能成為影片“點睛之筆”,有的演員戲份很重卻因表演生硬讓角色空洞。
國際電影節評選更注重演員表演的“質感”和“適配性”。桂綸鎂提到的“1+1>2的化學反應”,正是這種評判標準的體現——《恒星的另一邊》中兩位女演員的表演相互成就,比單一演員“獨角戲”更具藝術價值。王傳君的獲獎,也因其表演精準契合角色需求,為影片主題表達增添深度。
內娛需要打破“戲份至上”“流量至上”的評判邏輯,建立更多元的演員價值體系。真正的“好演員”,既可以是撐起整部影片的“大主角”,也可以是畫龍點睛的“小配角”;既可以是情緒爆發力極強的“實力派”,也可以是內斂克制的“氛圍感演員”。只有尊重這種多元性,才能讓更多有實力的演員獲得認可,推動行業良性發展。
3. 資本與藝術的失衡:如何避免“資本裹挾創作”?
![]()
“資本干預”的猜測雖無實質證據,卻反映了公眾對“資本與藝術關系”的擔憂。近年資本在影視行業影響力越來越大,一方面為創作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推動行業發展;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讓不少作品陷入“流量至上”“IP為王”的誤區,藝術質量被忽視,演員選擇、角色塑造、劇情走向都可能為迎合資本妥協。
公眾對“資本干預評獎”的敏感,本質是對“藝術獨立性”的捍衛。影視行業的核心是“內容為王”,無論是創作還是評獎,都應以藝術質量為核心標準,而非被資本裹挾。
東京電影節的評選之所以獲國際認可,正是因為堅持“藝術至上”原則,不受資本、流量等外部因素影響。
四、輿論啟示:跳出爭議,回歸作品本身
![]()
這場東京電影節風波,給內娛帶來了諸多啟示。首先,藝術評判本就具有多元性,獎項本質是特定作品與角色的“最優解”匹配,落選并不否定演員實力,而是藝術選擇中的遺憾常態。
白百何的表演或許同樣出色,但在評委眼中,日本兩位女演員的“化學反應”更具藝術價值;王傳君的獲獎,也只是評委團基于演技的專業選擇,并非對其他演員的否定。
![]()
其次,公眾對“資本干預”的敏感,反映了對評獎獨立性的期待。想要平息這類猜測,關鍵在于提升評獎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用權威信息回應公眾疑問。無論是國際電影節還是國內頒獎禮,都應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公開評選標準和流程,讓“專業判斷”被更多人理解和認可。
![]()
最后,演員的終極砝碼永遠是作品。白百何的票房號召力、王傳君的演技突破,都源于他們多年來在作品上的積累。
獎項只是職業生涯中的一個節點,而非全部。與其糾結于一次落選的遺憾,不如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角色塑造和作品打磨中——只有過硬的作品,才能真正超越爭議,贏得觀眾的長久認可。
![]()
這場風波終會隨著時間慢慢平息,但它暴露的行業問題值得持續關注。希望內娛能借此機會反思自身困境,重建評獎公信力,建立多元的演員價值體系,讓資本與藝術回歸平衡。
當行業不再被爭議裹挾,當演員能專注于創作,當觀眾能理性看待獎項,內娛才能真正走向成熟,產出更多兼具藝術價值和市場影響力的優秀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