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埃隆·馬斯克,這家伙總能扔出些讓人腦洞大開的想法,前陣子在喬·羅根的播客里,他直言不諱地說,五年到六年內,傳統手機和那些App就得退場了。
馬斯克的邏輯挺直白:現在手機越來越像個擺設,真正干活的是背后的AI。想想看,我們刷視頻、查地圖、點外賣,這些事兒本該是AI一鍵搞定,為什么還得靠一堆App折騰?
他的點子是,手機縮水成個顯示屏加喇叭,AI在云端和本地協作,實時吐出你想要的內容。這不光是換個設備那么簡單,等于整個數字生活方式得重來。
馬斯克不是頭一回這么預測,早幾年他就說過電動車會滿街跑,現在特斯拉到處都是。xAI、Neuralink這些項目,都是在往這個方向推。
眼下2025年11月4日,這預測剛滿一年,市場反應熱烈,投資者開始盯上AI硬件,有人則糾結隱私和依賴問題。話說回來,這變革真來得那么快?
![]()
手機變身AI小跟班的那些事兒
馬斯克的預言核心,就在于手機從主角變配角的過程。他在播客里講得清楚,未來設備沒了操作系統和App,取而代之的是AI推理節點。啥意思呢?簡單說,你的手持設備就剩個屏幕和揚聲器,AI根據你的習慣,瞬間生成界面和視頻。
比如想看地圖,它不打開Google Maps,而是本地AI拉取數據,現場渲染3D路徑,還能疊加實時路況。服務器端的AI負責重頭戲,推送個性化內容,減少帶寬浪費。這套邏輯基于當前AI進步,Grok模型和Llama系列大語言模型,已經能處理復雜查詢,生成逼真圖像和視頻。
2024年底,OpenAI的Sora視頻生成工具上線,短短幾個月,用戶上傳文字描述,就能輸出高清短片。馬斯克的xAI也在追趕,Grok-2版響應速度快了30%,成本降到幾分錢一查詢。為什么手機得讓位?因為它太笨重了。電池續航、散熱這些老問題,AI時代全靠云端解決,本地只管顯示。
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滑到12億部,比峰值少15%,年輕人轉向可穿戴設備,像Apple Watch和Ray-Ban Meta眼鏡,月活躍用戶超5億。這些玩意兒集成AI,語音交互取代觸屏,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到2028年,智能眼鏡出貨將翻三倍。
Neuralink的腦機接口項目已進入臨床試驗,2025年7月第二例植入成功,患者用意念打字,速度達每分鐘80詞。這不就是終極“無屏”設備?
當然,挑戰不少。隱私是頭號難題,AI預測需求,得收集海量數據,歐盟GDPR法規已罰了多家科技公司上億歐元。中國的數據安全法也嚴,2025年AI企業備案超千家,但合規成本高企。馬斯克強調,設備本地AI越多,數據泄露風險越低,可現實中,云依賴還是主流。
另一個問題是兼容性,老設備淘汰太快,發展中國家用戶負擔重。印度和巴西市場,廉價安卓機占比70%,AI升級得靠運營商補貼。總的看,馬斯克的藍圖接地氣,它抓住了AI從工具變基礎設施的拐點,但落地得一步步來,別指望明天就扔手機。
![]()
工作圈子里的AI風暴,誰躲得過
馬斯克不光聊設備,還順帶點出AI對就業的沖擊,這部分聽起來更現實,也更扎心。他列了個時間表:郵件客服這類文職,現在就快沒了;編程和內容創作,一兩年內大規模自動化;開車送貨,得等自動駕駛成熟;體力活像電焊管道,堅持時間長點,但機器人Optimus會接盤。
數據佐證這說法,2025年麥肯錫報告顯示,全球45%工作任務可自動化,影響8億崗位。中國人力資源市場,2025年上半年AI相關招聘漲40%,但傳統客服崗位降25%。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軟件開發工程師需求峰值已過,2024年新增僅2萬,遠低于預期。
為什么這么快?因為AI工具門檻低,ChatGPT Plus用戶超2000萬,非碼農也能生成代碼,GitHub Copilot日活躍開發者達百萬。馬斯克的特斯拉工廠,2025年6月Optimus機器人小批量投產,組裝線效率提20%,取代部分流水線工。
物流業更明顯,亞馬遜倉庫機器人已超75萬臺,UPS測試無人配送車,2025年覆蓋20城。開車崗位呢?Waymo和Cruise在舊金山運營,累計里程超5000萬英里,事故率比人類低90%。中國百度Apollo,2025年Robotaxi在北京上海上線,單日訂單破萬。
馬斯克預測,自動駕駛成熟后,物流轉型加速,全球卡車司機超3000萬,得轉崗培訓。體力勞動的緩沖期長些,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2025年工業機器人銷量1.5百萬臺,但焊接電工需求仍穩,預計2030年前增10%。
不過,Optimus的通用性強,2025年10月版本能學烹飪,模仿人類動作精度達95%。這變革不是一夜之間,政府和企業得跟上。歐盟2025年推出AI就業基金,補貼再培訓,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撥款500億給職業教育。
中國十四五規劃,職業教育投入翻番,2025年AI技能課程覆蓋5000萬學員。馬斯克的話有警示味兒,別慌張轉型,而是早布局。AI解放低價值勞動,讓人干更有創造力的活兒,這點馬斯克沒說錯,但過程得疼一陣子。
![]()
科技圈的跟風與馬斯克的下一步棋
阿里巴巴的吳泳銘在2024年9月云棲大會上說,大模型吞軟件,自然語言成源代碼,任何人說句話就能建代理。這和馬斯克的AI生成內容不謀而合,2025年阿里云推出通義千問App-less版,用戶語音指令生成報告,下載量破億。
OpenAI那邊,2024年5月挖來蘋果設計師喬尼·艾夫,團隊搞了個掌心大小原型,AI核心,感知手勢。2025年8月測試版曝光,體積如AirPods,集成攝像頭和麥克風,目標成第三類設備。
馬斯克的xAI沒閑著,2025年3月Grok-2上線,支持實時視頻生成,合作伙伴包括三星,嵌入Galaxy系列。特斯拉的飛行汽車原型,2025年底前幾周展示,馬斯克說這發布會會載史冊,結合Optimus和Starship,勾勒AI多設備生態。
![]()
馬斯克的預測不孤立,它搭上了大勢。2025年全球AI投資達2000億美元,硬件占比40%,手機廠商急了,蘋果Vision Pro銷量雖低,但AR眼鏡出貨漲50%。三星和谷歌推AI手機,2025年Galaxy S26集成Gemini本地模型,續航提15%。
![]()
中國廠商華為,小藝AI已無屏模式,2025年Mate系列砍App抽屜,直奔語音。挑戰在監管,2025年美國AI安全法案通過,強制設備AI審計;中國網信辦備案AI生成內容,罰款超千萬。馬斯克的Neuralink,2025年獲FDA批準擴展試驗,腦植入用戶達10人,控制設備無觸碰。
長遠看,這預言推著行業加速,手機不會真消失,但會瘦身成AI終端。馬斯克下一步?估計xAI推無屏設備,結合Starlink低軌衛星,確保全球覆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