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兩岸經貿這事兒,總讓人覺得像一鍋老湯,越熬越稠。2023年那會兒,大陸商務部突然出手,對臺灣地區設置的貿易壁壘來了一場大調查,直接點名了從農產品到高科技產品的上千項限制。
芒果這種日常貨色出口臺灣得等45天檢驗,半導體材料報關還被卡脖子,調查從4月12日啟動,歷時八個月多,到12月15日就給出結論:臺灣地區的這些措施違反WTO規則,大陸直接暫停部分ECFA關稅優惠,首當其沖的是石化產品那12個稅目。
消息一出,臺北股市應聲下跌,臺積電股價那天下滑超5%,市值蒸發好幾百億。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得掂量掂量,2022年兩岸貿易額高達2381億美元,臺灣對大陸順差1200億,這么大的蛋糕,誰也不想輕易砸了。
![]()
但這只是開頭,2024年5月31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又發公告,進一步中止134項產品的ECFA關稅減讓,從6月15日起生效,涵蓋潤滑油基礎油、紡織機械、鋼鐵制品啥的。
臺灣經濟部門那邊趕緊表態,說這會扭曲兩岸經貿關系,還估算這些產品輸大陸金額約98億美元,稅率恢復到1%到12%不等。島內工商界叫苦不迭,傳統產業訂單下滑,紡織廠開工率掉到谷底。可大陸這邊邏輯清楚:既然臺灣地區不斷加碼對大陸商品的進口配額和技術審查,就得對等回應。
ECFA本是2010年簽的框架協議,本意是互惠互利,但如今成了博弈場,暫停優惠不是斷橋,而是提醒大家,規則得對等遵守。外媒像BBC和華爾街日報都跟進報道,說這波操作讓臺灣地區出口壓力山大,順差縮水3%以上,半導體以外的產業首當其沖。
![]()
壁壘調查背后的產業鏈隱憂
貿易壁壘這玩意兒,說白了就是一層層的無形關稅,表面看是農產品卡殼,骨子里直戳高科技命門。商務部調查覆蓋2455項商品,從芒果的超長檢測到機械設備的進口障礙,全都扒了個底朝天。
福建和江蘇的企業反饋最多,大陸芒果堆在冷庫里變質,硅晶圓材料在臺灣港口躺平三周,成本直線上升。2023年10月9日,調查還延長了三個月,到2024年1月12日收尾。
最終結論一錘定音,臺灣地區這些措施不光違規,還扭曲了市場準入,大陸暫停ECFA優惠后,島內企業開始轉向東南亞市場,但哪有那么容易,供應鏈一斷,價格就得漲。
這波摩擦升級,半導體產業首當其沖。臺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老大,南京廠是它大陸布局的核心,占全球產能15%左右,每年納稅超10億人民幣,雇了近3000人。
2025年9月2日,美國政府通知撤銷南京廠的VEU授權,到12月31日生效,這意味著以后進口美系設備得逐案申請許可,之前豁免沒了。臺積電趕緊回應,說在評估情況,和美方溝通,但市場不買賬,ADR盤前大跌。
![]()
外媒分析,這不光是美國封堵大陸渠道,還把臺積電夾在中間,進退兩難。大陸這邊,商務部調查本就瞄準了半導體材料限制,現在再疊加ECFA暫停,南京廠的運營成本肯定水漲船高。想想那些華為和比亞迪的訂單,要是芯片供應卡住,整個電子鏈條都得抖三抖。
這事兒讓島內中小企業最難受。紡織和機械出口大陸占大頭,關稅一恢復,競爭力直線掉。臺灣經濟部門估算,2024年上半年這些產品輸大陸額下滑明顯,部分工廠減產甚至關門。反觀大陸企業,調整得快,轉向內銷或東盟,芒果農開始開發新品種,蘇州的半導體材料廠加速本地化。
貿易壁壘就是雙刃劍,臺灣地區順差那么大,卻層層設限,早晚得反彈。商務部這手,穩扎穩打,沒急著全面開火,而是點到為止,給空間調整。外媒像紐約時報報道,說大陸早就在筑防火墻,國產替代做得扎實,稀土和超硬材料管制一出,誰也別想輕易脫鉤。
![]()
稀土管制一出,臺積電供應鏈亮紅燈
轉到2025年10月9日,這天商務部連發兩份重磅公告,第61號和第62號,直指稀土和相關物項出口管制。稀土開采、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制造,全鏈條技術得拿許可才能外流,就連境內給境外提供支持也得審批。
公告定義寬泛,含有中國稀土成分超0.1%的產品,再出口第三國都得過堂,尤其是14nm以下邏輯芯片或256層以上存儲芯片用途的。外媒炸鍋了,紐約時報說這劍指美日臺供應鏈,臺積電首當其沖。
![]()
為啥說臺積電“跑不掉”?簡單,高端芯片制造離不開稀土,尤其是釹鐵硼磁鐵和精密激光組件,全靠中重稀土如釹、鏑。中國占全球稀土供應90%以上,ASML光刻機庫存頂多八周,臺積電情況差不多。
南京廠深度綁定大陸產業鏈,撤出損失不光是市場,還有全球產能15%。2025年上半年,美國亞利桑那廠工會罷工三次,投產延后到年底,第二廠2納米推到2028年,歐洲供應商還在觀望。
臺灣地區市場容量小,消化不了這么多,臺積電高管私下承認,選邊站隊沒那么容易。公告后,臺積電股價波動,財報顯示大陸營收占比25%,短期庫存夠用一兩年,但長期風險擺在那。
![]()
商務部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豁免條件嚴格,只給符合出口管制法的。島內經濟部回應,說半導體稀土產品目前夠用,但得警惕全球供應鏈變局。
蔡正元那種聲音也冒頭,說中國這是在爭談判籌碼,美國一下子加關稅,北京就用稀土回擊。邏輯上,稀土牌打得準,全球電動車、風電、芯片全靠它,美國《芯片法案》砸660億想拉回產能,可本土工程師短缺,運輸卡殼,進展龜速。
大陸這邊,內蒙古礦區加速本地化,冶煉廠參數優化,產業鏈自給率年年升。外媒報道多,華爾街日報說中美在釜山會晤后,中國放寬車用芯片出口,但稀土管制沒松,談判桌上大陸底氣足。
![]()
兩岸經貿博弈的出路
放眼大局,這波制裁從2023年啟動,到2025年稀土加碼,核心是產業鏈主導權。臺灣地區靠不對稱貿易賺紅利多年,順差1200億卻設壁壘,早失衡了。
商務部調查數據鐵板釘釘,WTO規則在那擺著,暫停ECFA不是一刀切,第一批12項石化,第二批134項傳統產品,2025年關稅調整方案里ECFA還繼續實施協定稅率,留了余地。國臺辦表態,支持主管部門進一步措施,但前提是臺灣地區取消對大陸限制。
臺積電這棋子,最典型。美國想拉它進“芯片北約”,大陸希望中立,臺灣地區兩頭討好,結果墻頭草空間小了。外媒像RFI報道,說臺積電既不能輕易出口大陸,也賣給美國不順手,脫鉤成本高到嚇人。
2025年11月當前,全球半導體市場風起云涌,中美貿易戰升級,北京用稀土回擊,川普關稅失靈的警覺越來越強。大陸國產替代扎實,28nm死磕內功,先進制程定價漲5%到10%。
![]()
說到底,兩岸同根同源,貿易壁壘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順應大勢,維護鏈條完整,才是硬道理。商務部出手有備而來,調查結論公開透明,管制措施針對性強,沒亂揮拳。
臺灣地區若拆壁壘,ECFA還能續航,企業訂單穩住,半導體合作空間大。否則,繼續博弈,臺積電這種巨頭也得在夾縫里硬扛。外媒那句“跑不掉”,聽著扎心,其實點醒大家:全球化時代,割裂市場就是自找苦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