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有時候就像一場蹩腳的滑稽戲——當美國主動和中國貿易休戰一年時,它的歐洲小兄弟荷蘭卻突然跳出來,單獨開辟了對華“新戰場”。結果呢?槍聲一響,回頭一看,說好一起沖鋒的大哥已經坐下喝茶了。
事情要從安世半導體說起。這家公司被中資收購后,本來在荷蘭生產晶圓,運到中國東莞封裝,再賣回歐洲。典型的全球化共贏模式,技術不算高端,卻是汽車、電子行業的“螺絲釘”,誰都離不開。
然而9月30日,荷蘭政府突然祭出冷戰時期的《商品供應法》,強行接管安世在荷業務。理由更是荒唐:美國9月底出臺的“穿透性規則”把安世納入制裁范圍,荷蘭就急著當“執法先鋒”。結果10月18日,安世中國宣布自主運營,停止對歐出口;10月26日,荷蘭停止向中國供應晶圓——一套“七傷拳”打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雞飛狗跳。
最諷刺的轉折來了:11月初中美貿易休戰,白宮表示要推動安世中國恢復供貨。這下荷蘭傻眼了——沖鋒號是你吹的,現在擂鼓的竟要收兵?《華爾街日報》透露,荷蘭和歐洲車企都在眼巴巴等美國的“解決方案”,而中國商務部則淡定拋出豁免政策,盡顯大局觀。
這場鬧劇暴露了三個真相:
第一,荷蘭顯然誤判了形勢。以為緊跟美國就能掙表現分,沒想到大哥轉身就是一句“戰術性調整”。
第二,技術本不高端,硬要政治化。安世的芯片屬成熟制程,中歐都能找到替代供應商,折騰一圈只會雙輸。
第三,小國玩大國游戲注定吃虧。全球化紅利養活了荷蘭,地緣政治投機卻可能讓它砸了飯碗。
中國商務部的回應堪稱“降維打擊”:一邊批評荷方不負責任,一邊宣布豁免政策,把皮球優雅踢回。畢竟安世中國的庫存能撐到年底,國內晶圓廠隨時可補位;歐洲車企卻要直面供應鏈斷裂的壓力。這場“制裁秀”最終成了荷蘭的獨角戲——觀眾席上的美國,甚至悄悄玩起了手機。
說到底,大國博弈不是小國能隨便摻和的。尤其是當棋手突然想和棋時,沖太前的卒子就只剩尷尬。荷蘭這次完美詮釋了什么叫“炮灰的自我修養”:大哥退場時,連個招呼都沒打。
如今回旋鏢正飛向歐洲:供應鏈動蕩的鍋誰背?中美休戰的紅利能否趕上?荷蘭政府這下真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這場荒唐戲唯一的價值,就是給全球上了生動一課: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