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請注意!烏中將帶頭沖鋒,帶領特種部隊在波克羅夫斯克(紅軍村)擊潰俄軍,收復失地,這究竟是戰術勝利還是信息戰?咱們今天就來深挖一下。
![]()
烏克蘭GUR局長布達諾夫中將帶領黑鷹直升機特戰隊,突入俄方宣稱控制的區域。
成功奪回波克羅夫斯克北部,羅丁斯克部分區域。
布達諾夫以3度負傷仍堅持作戰著稱,被烏克蘭媒體稱為膽識過人的真英雄。
![]()
獨立媒體披露,烏軍精英特種小組乘坐兩架黑鷹直升機,以10到12米超低空飛行,前往波克羅夫斯克西北郊的工業區灰色地帶。
直升機在家具廠上空盤旋,降落約15到20分鐘。
布達諾夫在附近臨時指揮所進行指揮。
第一架直升機降落后,11名全副武裝特種兵迅速下機,向300米外的加油站推進。
![]()
第二架,降落后10到15人按計劃剿滅了滲入該地區的俄軍,并建立臨時火力點.
16:47分,黑鷹小組在掃蕩俄軍小型陣地中殲滅11名敵軍。
隨后布達諾夫命令部隊迅速推進工業區,打通城市與后方補給線。
18點行動結束,流出的視頻顯示,烏軍戰術目標基本完成,當地陣地和火力點得到穩定控制,有評論指出,這次行動可比肩“蛛網行動”,是一場大膽的滲透。
![]()
“烏中將帶頭沖鋒,帶領特種部隊在波克羅夫斯克(紅軍村)擊潰俄軍,收復失地”這一說法,經過對多方信源的交叉核查,可以斷定該說法缺乏可靠信源證實,與當前戰場主流報道嚴重不符,極大概率是中文自媒體為吸引流量而編撰或夸大的不實信息。
根據戰爭研究所(ISW)、DeepState地圖等所有權威信源的每日更新,在波克羅夫斯克(紅軍村)方向,俄軍正處于持續進攻和緩慢推進的狀態,烏軍在進行艱難的防御。
所謂“成功奪回波克羅夫斯克北部,羅丁斯克部分區域”與事實完全相反。
俄軍恰恰是在這些區域不斷施壓,烏軍戰線在后撤。任何“收復失地”的說法都站不住腳。
![]()
烏克蘭國防部軍情總局(GUR)局長基里洛·布達諾夫是國家級情報機構的負責人,是戰略級的指揮官。
讓他親自乘坐直升機帶隊進行一線戰術突擊,在現代戰爭中是不可想象的。
這不僅會讓他本人處于極度危險之中,更是對指揮體系的巨大破壞。
他的職責是在后方指揮、策劃和協調,而非扮演“蘭博”式的角色。
![]()
烏克蘭確實擁有美國援助的UH-60“黑鷹”直升機,但數量極為稀少,是寶貴的戰略資產,通常用于高層運輸、搜救等特殊任務,極少用于高風險的地面突擊。
使用兩架“黑鷹”執行此類任務,可能性極低。
諸如“10到12米超低空飛行”、“家具廠上空盤旋”、“16:47分殲滅11名敵軍”、“11名全副武裝特種兵”等,這些精確到分鐘和人數的細節,恰恰是虛構故事的典型特征。
真實的軍事行動報道,在行動結束前通常會模糊處理,以防泄密。
這種“劇本式”的細節更像是小說情節。
![]()
該敘事聲稱來自“獨立媒體”和“流出的視頻”,但沒有任何一家國際主流媒體或權威軍事分析機構報道過此事。
所謂的“流出的視頻”也從未在公開渠道出現。
這種模糊的信源是虛假信息的標配。
“蛛網行動”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酷,但在當前俄烏沖突的語境下,它并非一個廣為人知的真實行動代號。
這很可能是編造者為了增加故事傳奇色彩而借用的名稱。
![]()
該敘事是100%的虛構故事。
它巧妙地結合了真實的人物(布達諾夫)、真實的地點(波克羅夫斯克)和真實的裝備(黑鷹直升機),再套用一套“英雄突擊”的經典電影劇本,編造出一個與戰場現實完全脫節的“勝利”。
建議:在面對此類極具煽動性和細節性的軍事“捷報”時,請務必保持警惕。
第一步永遠是去核查權威信源(如ISW、路透社、BBC等)的戰場態勢圖和戰報。
如果這些信源沒有報道,那么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就基本為零。
你覺得烏軍真的能扭轉戰局嗎?還是這只是信息戰的煙霧彈?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判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