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在上海開標。本次集采共納入55個品種,272家企業的453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
作為醫療保障領域改革中的重要一環,自2018年起,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已有十一個批次,覆蓋490種藥品,藥品清單持續擴容。據悉,前10批集采共納入435種藥品,累計節約醫保基金4400億元左右。集采通過以量換價,擠壓藥品價格“水分”,有效遏制藥品虛高定價,切實為群眾看病就醫帶來實惠。
今年如何“反內卷”?
優化價差控制“錨點”+2輪復活機制
自2018年起,藥品集采覆蓋的品種越來越多,疾病治療用途越來越廣泛,這能更好地發揮集采的保障功能。據悉,第十一批集采共納入55種藥品,覆蓋抗感染、抗過敏、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等領域常用藥品,總體實現了“穩臨床、保質量、反內卷、防圍標”預期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集采同時關注兒童藥供應保障,對小規格的口服溶液、注射劑等兒童適宜劑型,價格有所放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藥學部主任郭鵬表示,兒童的用藥劑量、劑型都有特殊要求,此次集采在價格折算方式上對兒童適宜小規格藥品適當傾斜,這將有利于推動企業研發兒童專用藥物的意愿。
![]()
從往年來看,內卷始終是大家繞不過去的話題。過去集采“卷價格”,如今規則升級“反內卷”。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認為,此次引入的“錨點價格”和“復活機制”等組合拳,是精準針對惡性低價競爭的“解毒劑”,有望非常有效地遏制非理性的價格戰。
為了引導企業理性報價,防止低價內卷,本次集采在價格機制上優化價差控制“錨點”。第十一批集采不再單純以最低報價作為價差控制基準,而是要求在有效申報入圍企業“單位可比價”平均值的50%、最低“單位可比價”二者取高值。這一調整旨在防范個別企業惡意超低價報價對其他企業造成干擾甚至引發熔斷。同時,所有投標企業均需承諾報價不低于成本,其中報價較低的企業還要聲明報價合理性,說明具體成本構成(如制造成本、期間費用、銷售利潤等)。
此外,第十一批集采還引入“入圍復活”“未入圍復活”2輪復活機制,引導市場良性競爭。對于醫療機構需求大但未中選的企業,如果接受中選企業的價格,給予復活中選機會,更便更好的契合臨床實際需求。據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9月20日發布《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文件(GY-YD2025-1)》(以下簡稱“文件”)要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未入圍企業也可復活:規則一是本廠牌首年機構需求量達到或超過同品種有首年機構需求量的各廠牌平均值;規則二是非同品種最高順位;規則三是接受以下價格之一,包括不高于同品種按規則一和規則二確定的最高擬中選價格,或不高于按規則一和規則二確定的最高擬中選價格和“錨點價格”的平均值,或不高于“錨點價格”。
本次集采涵蓋55個品種,涉及企業超400家,平均每個品種有14家企業競爭。據國家醫保局消息,本次集采競爭激烈程度遠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過1億元以下規模產品不集采、設置“錨點價”防止極端低價沖擊、引入復活機制、事前反復宣介引導企業科學報價等措施,保持了較高中選率,中選產品平均價差較此前批次明顯縮小。
重塑醫藥生態,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以往的集采開標過程中,部分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競相報出遠低于成本的超低價,形成惡性“內卷”。這種非理性競爭不僅擾亂市場秩序,也帶來藥品質量與穩定供應的潛在風險。此次集采對投標企業進行了篩選,提高了門檻,對企業資質、產品質量和報價區間的要求明顯提高。第十一批集采規則規定,要求投標藥品的生產線兩年內不存在違反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情形,投標藥品通過藥監部門的GMP符合性檢查,要求企業具有2年以上同類劑型生產經驗。
此外,從報量的規則上看,醫療機構既可以按通用名報量,也可以按廠牌報量。從中選結果看,醫療機構要求采購產品報量的75%得到滿足,而醫療機構報量多為市場認可度高的成熟品牌,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光腳企業”想要通過集采政策低價搶占市場的難度。
![]()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藥品集采中,“光腳企業”通常指原本市場份額較小、通過大幅降價策略在集采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在以往幾批集采中,“光腳企業”為了最大規模實現以價換量,往往更有動力報出極低價格。
“集采中標企業通常是那些生產經驗豐富、質量記錄良好的企業,這從源頭上降低了因質量問題(如停產整改)而引發供應中斷的風險,保障了臨床用藥的可持續性。”金春林表示。
而在保供應方面,本次集采進一步強化了中選結果的執行和供應保障,明確了各方責任義務。文件強調,中選企業作為供應保障第一責任人,必須及時響應醫療機構訂單并完成配送。同時,要求醫療機構優先采購中選產品,按協議完成約定采購量,并及時結算貨款。對于中選企業無正當理由不履行供貨承諾,影響臨床使用的,將視情節列入“違規名單”,取消中選資格,并可能被取消6個月至5年內參與國家集采的資格。
寫在最后:集采不是簡單的“砍價”,而是制度的重塑。一方面,通過擠壓藥品中間流通環節以及不合理的價格水分,有利于引導企業更加專注成本控制和質量提升;另一方面,為醫保基金騰出費用空間、為創新藥的支付創造有利條件,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集采從2018年開始至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隨著形勢變化、行業發展以及各方反饋在不斷的迭代優化。正如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濱所說,集采工作是國家深化醫改的重大突破口,其對整個醫療、醫藥的格局優化和調整起到決定性作用,是“騰籠換鳥”的基本保障。最終通過制度完善,在保證企業合理利潤前提下降低價格(包括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從而造福于患者,減輕患者用藥經濟負擔。并通過中選品種優先使用,引導醫療機構優化用藥結構、規范臨床行為,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與醫保深化改革。
來源 | 中國醫療保險 不知
編輯 | 徐冰冰 陳嘉蕾
熱點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