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親臨咸寧,為我市現代化建設標注了鮮明歷史坐標、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這一里程碑時刻,已深深鐫刻在咸寧的發展年輪中,成為全市上下砥礪奮進的澎湃力量。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一年來,我市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的重要要求,全力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堅定不移地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咸寧篇章。
![]()
新格局
打造區域協同創新樣本
10月25日,記者走進咸寧科技創新中心展覽大廳,展品圍繞全市“5+4”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最新成果與先鋒企業次第陳列,一幅活力迸發的創新畫卷躍然眼前。
該中心在今年正式運營,不僅是咸寧科技創新工作的里程碑式成果,更是搭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的關鍵布局。
這座位于咸寧高新區的現代化綜合體,聚焦“離岸+在岸”協同模式,與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遙相呼應,致力打造集研發孵化、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人才集聚于一體的創新策源地。
目前,咸寧科創中心已引進武漢大學等4所高校共建研究院,吸引8家企業簽約入駐,同步引入54家科創企業及10家金融機構,創新要素奔涌匯聚、服務生態日臻完善。
“研發在武漢、轉化在咸寧”的離岸創新模式,成為咸寧破解本地資源瓶頸的“關鍵一招”。
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作為“研發飛地”,已吸引205家企業簽約、103家科技型企業入駐。2家省級實驗室扎根咸寧,與23所高校深度合作,82家企業在咸寧建設生產基地,總投資額達50億元……
一年間,這一模式不僅拓寬了創新疆域,更實現了資源與空間的最佳耦合。
平臺與模式之外,精準的政策與金融支持為創新體系筑牢根基。
咸寧高新區創新設立全省首個“園區聯合貸”,提供單筆最高1000萬元無抵押信用貸款,有效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赤壁市探索建立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制造業單項冠軍”的雙向培育快車道;通山縣積極構建“1+7+N”地網服務體系,深度融入全市科創供應鏈網絡。
與此同時,總規模30億元的“湖北咸寧高新產業區域母基金”正式啟航,通過“子基金+項目直投”模式覆蓋全市產業領域,預計撬動社會資本150億元,為科技創新注入磅礴金融動能。咸寧高新區還探索成立規模5000萬元的“一號種子”投資基金,聚焦種子期、初創期項目,踐行“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
從物理空間的平臺搭建,到跨區域協同的模式創新,再到全鏈條的政策與金融支持,一套多維立體、協同互促的科技創新體系已在咸寧初步形成。這套體系正以其強大的資源吸附與配置能力,為我市的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石。
新突破
從技術攻堅到產業升級
在堅實的創新體系支撐下,咸寧的技術攻堅在各個領域全面展開。一年來,我市以技術突破為引擎,通過院士團隊引領、企業自主創新、產業前瞻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加速轉型。
10月23日,嘉魚縣蔬菜科技館里,省農科院病蟲害防治專家焦忠久正忙著指揮工作人員給黃瓜疏果,自己則拿著筆記本、彎著腰在一排排番茄苗里仔細勘查。這一忙碌的場景,是嘉魚縣深化產學研合作的生動寫照。今年,嘉魚縣聯合科研院所共建“兩院三中心”平臺,試驗新品種2700余個,成功選育綠玉、冬綠、392這3個高產、抗逆甘藍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4.2萬畝,良種覆蓋率達98%。
農業領域的創新只是序章,工業戰線上的技術突破同樣捷報頻傳。
在湖北中科華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車間,特種電磁線產品如流水般下線,廣泛應用于物聯網和無線充電領域。“我們產能比去年同期增長50%,正積極布局汽車新能源賽道,預計到2028年產值將突破10億元。”公司總經理何立超信心滿滿。
湖北世豐新材料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攜手,攻克醫用聚氨酯生物相容性難題,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湖北穿石智能電器有限公司七年磨一劍,突破水塵環流清潔技術“卡脖子”難題;在赤壁,維達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技改的手機后蓋板生產線實現了全面自動化,很多工序產能提升30%以上。
在攻克當下技術難題的同時,我市將目光投向更具前瞻性的產業布局。9月,崇陽縣高分子材料產業集群啟動儀式舉行,形成了從基礎材料研發、綠色循環再生到終端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條。10月,武漢大學機器人學院水下具身智能研究中心在咸寧中試谷(赤壁)基地揭牌。
從田間地頭的品種革新,到車間工廠的工藝攻堅,再到面向未來的產業卡位,咸寧的技術突破呈現出多點開花、梯度推進的生動局面。這些突破正快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與競爭力,成為驅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的核心引擎,彰顯了“新質生產力”的本地實踐。
新生態
構筑創新發展強力支撐
持續的技術突破,離不開一片滋養創新的沃土。一年來,我市通過優化服務機制、強化金融支撐、引育人才團隊,構建了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為科技創新提供不竭動能。
在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核心生產力。咸寧高新區引進北京高斯算電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建設湖北高斯算電推理集群,計劃部署500張先進GPU計算卡,構建1000P算力的咸寧智算中心。預計今年底完成設備安裝聯調,2026年1月實現集群點亮,為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提供強大引擎。
硬實力的提升,需要軟環境的協同。我市服務機制的改革是優化創新生態的亮點。咸寧高新區通過“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改革,組建產業園辦,打破部門、身份壁壘,超過一半干部職工下沉一線,全力投入招商、創新與項目建設。專業的智力支持直達產業一線,咸安區成立生物醫藥、機電制造等四個產業“工程師工作室”,截至今年7月,已帶動8項關鍵技術突破落地,為企業降本增效超千萬元。
所有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創新生態離不開人才引育模式的持續創新。咸寧科技創新中心依托院士團隊等頂尖人才,成功引進武漢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咸寧分院等多個高能級平臺;通城縣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等高校院所專家教授35人,合作組建團隊20個,輸送專利技術463項,完成成果轉化64項。
回望這一年,一份溫暖的囑托激蕩出咸寧科技創新的雄渾樂章。
從一枚甘藍良種的基因突破,到一條新材料產線的智能投產;從一個水下機器人中心的落地創建,到一片低空經濟新賽道的全面開辟——科技正重塑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與產業坐標。
創新浪潮奔涌不息,發展活力持續迸發。咸寧,正以開拓者的遠見、實干家的堅韌,將溫暖的關懷轉化為創新的自覺,以科技為楫,破浪前行,堅定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壯闊新程,千帆競發,未來可期。
來源:咸寧日報
記者:譚宏宇 通訊員:羅奇
一審/編輯:黃亞琦
二審:石麗麗
三審:陳小彬
監制:朱封金
出品:咸寧日報網絡傳媒中心
![]()
![]()
1.
2.
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