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都高新區西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劉一緣
中醫“治未病”理念肇始于《黃帝內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哲學智慧,歷經千年淬煉,于當代健康中國戰略中煥發新生。其“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級防御體系,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預測性、預防性、個性化、參與性”(4P醫學模式)高度契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范式。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治未病”納入基層衛生健康服務核心指標。成都高新區西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高新區衛健局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特點和優勢,凸顯“預防”這一核心,將關口前移,創新探索出“‘治未病’三階守護”新模式,筑牢“個體—家庭—企業”三階守護生態圈。
“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近日,以“弘揚中醫文化·護航群眾健康”為主題,在成都高新區西園轄區成功舉辦中醫健康咨詢活動。活動通過“宣教+服務+體驗”三維模式,構建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閉環,深受群眾喜愛,往來群眾絡繹不絕,活動當日累計服務群眾2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300余份。通過家門口的中醫體檢活動發動居民重視健康,關愛、關心健康,主動參與健康管理,讓“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
“治未病”服務走進萬家
早上八點,西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唐秦背上診療箱,來到她的第一站——成都高新區尚錦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里已有許多老人在排隊等候。“唐醫生,我這半個月總在凌晨三點醒,像定了鬧鐘似的。”72歲的王婆婆揉著太陽穴抱怨。唐秦醫生仔細問診后說:“您看,失眠區反應這么強,今天給您貼個耳穴,配合睡前喝酸棗仁百合茶試試。”同時在尚錦社區,83歲的張婆婆拿著睡眠監測報告感慨:“吃了二十年安眠藥,現在靠耳穴貼和藥枕,夜里能睡個整覺了”。
![]()
“治未病”服務惠及萬企
除了社區,中心的家庭醫生團隊每周1次進駐企業,提供血壓血糖監測、拔罐、針灸等10余項服務。在園區的健康驛站里,28歲的程序員李先生正接受肩頸刮痧,暗紫色的痧痕揭示著他長期伏案工作。“牟醫生,我們這種‘電腦頸’有沒有速效的緩解辦法?”“每天用頭寫兩遍‘米’字操,風池穴貼磁療貼,比你們買的人體工學椅管用。”牟永香醫生說著在穴位模型上指出位置,周圍人趕緊拍照記錄下來。“以前覺得拔罐是老人才需要的,沒想到真能治年輕人的鼠標手。”來自企業的周女士邊說邊展示著手臂上的罐印。
![]()
天色漸晚,家庭醫生唐秦的手機仍在震動,居民服務健康群里跳出新消息:“拔罐后能洗澡嗎?”“經期能喝藥茶嗎?”她快速回復著,不漏下任何一條消息。“‘治未病’三階守護”新模式的探索離不開每一位家庭醫生的付出與居民的信任,醫者以“一針一罐”織密預防網,民眾以“一茶一膳”踐行養生道,共筑基層健康共同體。
成都高新區西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探索推行的“‘治未病’三階守護”新模式打開了基層衛生健康治理的新路徑。進一步發揮了中醫“治未病”的特點和優勢,增強了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發揮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獨特魅力,以中醫療效和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激發人民群眾對中醫的信任和支持,讓老百姓享受到中醫藥發展的成果。
當晨光再次照亮,家庭醫生們已走向新的服務點。藥箱里耳穴貼與智能脈診儀碰撞輕響,仿佛叩擊著中國式健康管理的未來——那些穿梭在樓宇與巷陌間的白色身影,正用古老智慧,編織著一張張守護健康的“治未病”網絡。
編輯:鄢婷 校對:邱向東 三審:張鏡 終審:王仁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