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重新掌管阿富汗之后,全球媒體,都在盤算著這樣一筆賬:這個國家,擁有至少一萬億美元的礦產資源,鋰、稀土、銅、鐵等,均為全球“綠色新政”以及高科技產業的關鍵資源。
![]()
眼前可見明顯反差,阿富汗為全球最貧窮國家之一,人均GDP極低;但它擁有大量礦產資源,是個潛在的“富礦”。
有一個謎團讓所有人都感到困惑:為何阿富汗人,寧可忍受饑餓,也不去開發那些礦產?為何像中、美、俄這類世界大國,都無法真正將這塊價值萬億的“大蛋糕”,牢牢掌控在手中?
![]()
答案不在當下的新聞報道中,而是藏在阿富汗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內,這些資源既是“福佑”也是“禍端”。
阿富汗處于何地?
打開地圖看,阿富汗的“宿命”十分清晰,它被稱作“亞洲之心”,聽起來還可以,然而在地緣政經層面,卻是“各方沖突的地方”與“十足的內陸國家”。
![]()
阿富汗沒有任何出海口,這意味著什么呢?礦產屬于重工業范疇,開采出來的是重達數噸的礦石,無法像芯片那般,借助飛機空運,只能依靠最為原始,且成本最低的海運方式。
阿富汗礦產要出口,只有一條路:借道他國
東邊是巴基斯坦,離得最近的港口為卡拉奇港,然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關系向來欠佳,邊境時常有沖突,通道沒準啥時候就會被中斷。
往西是伊朗,伊朗自身正遭受嚴厲制裁,其港口運輸能力有限,更是無法助力阿富汗出口戰略資源。北邊為中亞五國,是俄羅斯原本的勢力范圍,此地通道繁雜且運輸成本高。
![]()
向東北方向,是與中國接壤的瓦罕走廊,它長僅76公里,處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爾高原,被冰雪覆蓋,幾乎沒有現代交通設施,修建鐵路或公路的成本極為高昂。
更糟糕的是,阿富汗整個國家大部分為山地,興都庫什山脈將國家割開,不僅修建跨國鐵路困難,就連連接礦區與邊境的國內道路建設,也是極為艱巨的工程。
阿富汗的地理條件,導致它礦產出口失去了希望,它本為天然的交通要道,卻淪為貿易的困境場所。
![]()
阿富汗結下了哪些恩怨?
假如將地理比喻成“硬件”,那么歷史便好似“軟件”,然而這套軟件已然全面崩潰。阿富汗的現代史,是一部大國較量的血淚史。
19世紀時,大英帝國與沙皇俄國,在印度此地激烈爭奪,也就是著名的“大博弈”,雙方都想將阿富汗變為自身緩沖地,都不愿對方達成目標。
結果是它們扶持代理人,收買部落,憑借金錢與武器,將阿富汗變為部落眾多、中央薄弱的“破碎地帶”,這個國家從一開始,便沒有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
![]()
“大博弈”所留下的結果,是濃濃的不信任:不信任鄰國,不信任政府,更不信任任何來到這片土地的“外國人”。
20世紀時,蘇聯入侵,妄圖強行推行“現代化”,征戰十年后灰溜溜撤離,留下了更濃重的恨以及數百萬難民。
隨后美國參與進來,打了二十年,耗費了兩萬億美元,最終灰溜溜地離開,留下的是一個被戰爭破壞、內部派系更為復雜的“亂攤子”。
![]()
歷史上有這樣一件事,阿富汗好像一個“墳場”,曾讓三個帝國吃了敗仗,兩百年的戰亂,未留下工業基礎,僅剩下四處可見的槍支、地雷,以及根深蒂固的排外情緒,在這般“軟件”環境中,有誰會攜帶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資金,前往一個連安全都無法保障的地方,開展長期投資?
各方到底想要什么?
①阿富汗塔利班:急于“變現”并尋求“認可”
塔利班的目的十分明確,他們迫切需要兩樣東西:一是資金,二是國際社會的認可。
礦產是他們僅有的依靠,只要有大國前來簽訂合同,開采礦產,便等同于,默認了他們的執政地位,而且還會有諸多錢財流入。
![]()
然而他們的“要價”和“能力”并不匹配,他們缺乏管理現代國家的經驗,內部派系斗爭不斷,更不用說,應對清剿“ISIS-K”這類組織的威脅了,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投資安全承諾”,都無法提供。
②美利堅:寧愿“凍結”也不讓“敵手”撈便宜
美國的底牌是“攪局”和“制裁”,他們戰爭失利后狼狽撤退,且不愿讓中國或俄羅斯,在他們剛離開后“占得便宜”,輕易獲取萬億資源。
美國的“王牌”是金融霸權,他們凍結了阿富汗央行,七十多億美元資產,且一直對塔利班,施行嚴厲制裁,只要制裁不解除,全球任何正規銀行、保險公司,或者跨國企業,皆不敢參與阿富汗礦產項目,否則便是自尋麻煩。
![]()
③中與俄:“格外謹慎”且“安全置于首要位置”
中國是阿富汗礦產十分具有潛力,且較為合理的“買家”,中國擁有技術與資本,對鋰和稀土有著較大需求。
但中國的“底牌”是穩定優先,咱們所關切的并非是否能獲利,而是阿富汗會不會,再度變為恐怖主義的滋生地,進而危及咱們的穩定。
在阿富汗安全態勢,未從根本上改善之前,咱們只會開展小規模、摸索性的接觸,比如阿姆河盆地油田,絕對不會投入大筆資金,去開發高風險的固體礦產。
![]()
俄羅斯的訴求大致為:穩固中亞的“南大門”,防止極端主義滲透進來。
所以,你看懂這個死局了嗎?阿富汗想售賣物品,卻沒有能力保障安全;美國自身不要,還不許“對手”輕易獲利;中國想要資源,然而被安全隱患與制裁壓力所阻礙。
因此我們知曉,阿富汗的悲劇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其處于“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致使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大博弈”遺留的歷史恩怨,令信任成本持續攀升;最后在大國利益的夾縫中,“開采”變得政經上敏感,且缺乏安全保障。
![]()
那萬億礦產不像是祝福,反倒更像個大誘餌,懸在阿富汗上空,引得各國來博弈牽制,可沒誰能真正將它“吞掉”。
這片土地實際的問題,并非在于貧窮,而是“有才能卻招致災禍”的宿命。現在問題出現了,你認為阿富汗若要打破“資源詛咒”,首先需解決地理、歷史抑或大國關系中的哪方面問題?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