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公園里,張大爺照常遛完彎兒,忽然跟老朋友李叔聊起了個“不太好意思”的話題:排便。
李叔說自己每天一次,幾十年如一日,身體硬朗得很;而張大爺有時兩三天才解一次,肚子常常覺得沉重。
就在大家哈哈大笑時,邊上的陳阿姨突然冒出一句:“你們知道嗎?有哈佛大學的研究,說長壽的人大便次數很有講究!”
一句話讓周圍人都豎起了耳朵——“難道排便次數和壽命真的有關?”
其實,很多人平時并沒太在意這個不起眼的健康信號,甚至有人覺得“能拉就行”,但科學家們的數據卻悄悄透露出壽命的秘密。
![]()
究竟,每天排幾次便才有益長壽?某個“理想次數”會不會就是你忽視了的健康關鍵?
排便,看似瑣碎,其實是身體健康的重要窗口。就像血壓、血糖一樣,排便次數背后隱藏著人體新陳代謝、腸道功能、乃至多種慢性病風險的線索。
最新研究顯示,排便習慣與壽命之間存在密切關聯,這并不是無的放矢的“健康焦慮”,而是有科學依據的結論。
據哈佛醫學院2022年的一項對7.6萬名中老年受試者的調查發現,排便過少(每周少于3次)的人,死亡率比規律排便者高出了21.7%。
而排便次數異常頻繁(每天3次以上)的人,雖不增加壽命,但腸道疾病及脫水風險升高。
專家指出:“最佳的排便頻率,是每天1~2次。”這正是大多數長壽老人的共同特征。
![]()
為什么排便頻率隱藏著健康秘密?這要從腸道說起。腸道被譽為人體“第二大腦”,里面分布著約1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內分泌系統密切協作。
每天規律排便說明腸道蠕動正常、微生態穩定、代謝廢物及時排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實則關系著腸道癌風險、代謝失調、免疫衰退等多個環節。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飲食纖維少、缺乏運動,慢性便秘人群比例高達27.9%。
大量研究證實,便秘與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肥胖密切相關,甚至結直腸癌風險提升41%。
因為糞便長時間滯留,毒素重吸收,炎癥因子上升,損害血管和肝腎。反過來,每天規律排便的人,代謝負擔輕,腸道更“年輕”,身體也更有活力與免疫力。
![]()
更有意思的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分析564名百歲老人,結果發現:96%的百歲老人每天固定排便1次以上,且很少有長期便秘史。
醫生還發現,這些長壽老人往往飯后1小時左右有便意,而起床后2小時內完成排便者占74.5%。
這種自然的規律性,正是腸道健康的直接體現。連世界衛生組織指南都建議:“以24小時內1-2次為最佳,每次軟但成形,不費勁為宜。”
規律排便,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偏離了每天1-2次,可能是身體在“敲警鐘”。
少于每周3次:多見于水分缺乏、纖維攝入少、運動不足,或有腸道功能障礙、代謝疾病早期。
![]()
每天超過3次且稀溏:可見于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長期會失水、電解質紊亂。
便秘伴腹痛、消瘦、帶血:警惕腫瘤、嚴重炎癥,需盡快就診。
伴口干、頭暈、食欲差:提示中毒或代謝紊亂。
哈佛大學2022年發布的“健康老齡人群隨訪10年回顧”顯示:日排便1~2次的人群,10年內心血管病、癌癥發病率分別降低18.9%、22.4%。
多吃膳食纖維:蔬菜、全谷類、堅果、豆制品,每日建議攝入25-30g膳食纖維。
![]()
每天飲水≥1500ml:白開水為主,有助腸道水化。
保持規律作息與晨便習慣:早上起床喝一杯溫水,形成“條件反射”,讓腸道蠕動動起來。
適量運動:如快步走、健身操,每周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克服憋便習慣:感到便意時及時如廁,不要拖延。
合理避免藥物與壓力干擾:部分降壓藥、抗抑郁藥、過多咖啡都會干擾腸道蠕動,適當管理壓力、規律用藥。
必要時,合理選用益生菌或醫生指導下藥物:但不可長期依賴瀉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