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茶咖觀察 李彥
中國茶文化綿延千年,從陸羽著經到明清茶館,茶始終是浸潤在東方人骨血里的生活儀式。而今,茶文化正在以茶+萬物的敘事方式,繼續成為新一代中國人生活中的必要消費品。
回望來路,從2000年開始,行業經歷了從粉末沖調的工業啟蒙,到連鎖擴張的標準化革命,再到原料升級的品質覺醒。二十年風云激蕩,我們見證了一場從街邊攤到資本場的蛻變,2025年,國內現制茶飲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3000億元,并且已經誕生了數百個品牌,6家上市公司。
當下,我們站在行業發展的分水嶺。在資本、平臺和用戶競相追捧、品牌百花齊放的表象下,現制茶飲行業其實已經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當整體增速放緩、"一條街10家奶茶店"成為常態后,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愈演愈烈,同店銷售下滑成為了必然。
為系統梳理中國現制茶飲行業的結構變遷與競爭邏輯,壹覽商業聯合旗下專注于茶飲、咖啡、飲料的研究機構茶咖觀察正式發布《萬壑爭流·行穩致遠——2025現制茶飲行業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總體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行業、消費者、品牌及門店、加盟、產品、營銷、數字化、資本市場及2025新趨勢等10個方向全面解讀2025現制茶飲行業。
![]()
《報告》認為,經過十余年的高速擴張與資本驅動,中國現制茶飲行業正從"野蠻生長"邁入系統化競爭階段。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9年行業注冊量持續攀升,帶動門店數量指數級增長;而自2020年起,新增注冊量明顯放緩,2022年同比降幅達41.2%,行業步入增速回調周期。
![]()
這一變化背后,是茶飲產業鏈的成熟與競爭格局的固化。上游從原料到設備形成了完整生態:茶葉、水果、乳制品、包材、添加劑等環節均已高度專業化,涌現出天圣有機、佳農、伊利、安琪酵母等穩定供應商體系;中游則由品牌及第三方服務商構成核心增長引擎,品牌矩陣基本成型;下游渠道以美團、餓了么、小紅書、抖音等多元平臺為主,線上化、數字化程度快速提升。
廣東人最愛喝奶茶,門店超8萬家
《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9月,全國30個代表性現制茶飲品牌門店總量已突破13.1萬家,行業分化趨勢愈發明顯。頭部品牌"巨無霸"效應顯著,蜜雪冰城以4.38萬家門店穩居首位,規模接近第二名古茗(1.2萬家)的四倍。
![]()
整體來看,門店規模破萬家的品牌僅3個,5000—10000家的品牌5個,1000—5000家的品牌12個。超過1000家門店已成為衡量品牌進入頭部陣營的重要門檻。
![]()
從區域視角看,截至2025年9月,全國(不含港澳臺)現制茶飲門店總量已突破41.5萬家,行業規模持續擴大,但區域分布極不均衡。整體呈現出"南多北少、東強西弱"的格局,其中廣東省以超8.2萬家門店位居全國首位,僅廣州市一地就擁有超過1.4萬家門店,接近整個河北省的總量。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等省緊隨其后,均突破2萬家門店大關。
![]()
![]()
與此同時,門店密度與人口密度呈顯著正相關。東部地區憑借94.8%的GDP占比和95.4%的門店占比,形成高集中度的市場帶,每萬人擁有門店數達到2.9家;而西部地區的門店占比僅4.6%,每萬人門店數僅為2.3家,明顯低于經濟與人口體量的匹配水平。
同時,《報告》還顯示,整個行業集中度低,寡頭效應初顯,低線城市占比超50%,村鎮店占比不足,頭部品牌實現全國覆蓋,中小品牌依托區域發展。
隨著現制茶飲行業步入存量競爭階段,消費者結構與行為的演變,正在成為決定品牌長線競爭力的關鍵變量。
食安、健康與價格成為消費者核心決策要素
從人群畫像來看,女性依然是茶飲消費的絕對主力,男女比例約為4:6;核心消費群體集中在18—35歲的00后與90后,占比高達66.1%,他們大多是企業白領、學生與自由職業者,月均收入集中在3000—10000元區間。這意味著,現制茶飲的主流客群兼具一定消費力與生活儀式感,是典型的"悅己型"新中產。
![]()
在消費場景上,線下體驗仍是主戰場。數據顯示,無論性別或年齡差異,到店自提與堂食依舊是最主流的購買方式,其中男性與18歲以下、45歲以上人群對線下場景依賴更高;而18—35歲的年輕女性則表現出更強的渠道包容性,線上點單、線下自提已成為她們的日常習慣。
同時,食安、健康與價格成為消費者核心決策要素,其中,男性更注重品牌知名度而女性則更易受到品牌營銷的影響,18-25歲消費者更在意產品口味,45歲以上消費者更關注價格和健康。男性消費者對原材料質量的擔憂程度高于女性,25歲及以下的青年群體更易受排隊時間、環保問題的影響,45歲以上群體對質量、健康程度更為敏感。
加盟門店回本周期在延長
從商業模式看,現制茶飲行業目前以加盟模式為主,部分品牌直營和加盟模式并行,中小品牌一般先以直營完成商業模式驗證后開啟擴張。而在加盟模式中,按抽傭機制可以分成固定費用制、分段抽傭制和全額抽傭制三類。
![]()
《報告》還拆解了包括古茗、茉莉奶白、滬上阿姨、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在內的近10個品牌的單店財務模型。
![]()
比如古茗,一方面,較少的線上滿減活動提高了古茗門店的實收率;另一方面,優化后的加盟政策降低了加盟商的初始投資金額。《報告》選取廣西一線樣本店數據顯示:單月營業額約22萬元,毛利率超過50%,單月經營成本約5.35萬元,凈利潤約3萬元,回本周期約13.4個月。在流水穩定于23萬元以上時,回本周期可縮短至一年以內;若低于16萬元,則可能延長至三年。
![]()
而蜜雪冰城,憑借價格優勢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給加盟商帶來可觀的營收,但相對較低的產品毛利擠壓了加盟商的利潤空間。采樣門店在月流水16萬的情況下,回本周期在21.1個月左右,若月營收低于14萬元,回本周期將延長至三年以上。
產品創新陷入內卷漩渦
在產品端的內卷漩渦中,《報告》認為,行業正進入一個"創意過剩、差異稀缺"的新階段。上新速度空前,卻難掩同質化焦慮。
《報告》將現制茶飲劃分為經典奶茶、輕乳茶、果茶、抹茶、酸奶奶昔、果蔬茶與純茶等品類。整個上半年,10個頭部品牌上新277款,在乳品、茶基底、水果等方面陷入排列組合瓶頸。
![]()
頭部品牌通常以市場分析為起點,依托龐大的數據體系捕捉消費者口味變化,再通過原料篩選、配方驗證、小范圍試點等環節,逐步形成可規模化的新品;一旦上市反響良好,便會迅速反哺供應鏈端,推動中小品牌在原料與配方層面跟進,實現"從研發到量產"的快速復制。
這一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啞鈴型創新結構":上游由頭部品牌集中研發資源形成創新壁壘,下游則由中小品牌實現擴散效應,維持行業活力。 同時,供應鏈企業在其中扮演著樞紐角色,不僅為頭部品牌提供差異化原料方案,也通過產能溢出賦能中小品牌,實現行業整體創新效率的最大化。
聯名的性價比在降低,IP營銷含金量提升
在營銷層面,《報告》以節日營銷、聯名營銷、包裝與周邊營銷三大典型場域,展現品牌如何從"賣產品"走向"造內容",通過視覺、文化與情緒價值的共創,完成與消費者的長期鏈接。
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品牌聯名總次數逐年上漲,但2025年聯名熱度顯著回落。2025年1—7月,門店數量TOP10品牌的聯名次數僅40次,同比下降41.2%。這一趨勢表明,品牌的"跨界聯名"逐漸從數量競爭轉向質量競爭。消費者的審美疲勞疊加流量紅利遞減,使得單純依賴IP噱頭的合作難以持續制造話題。
![]()
相對而言,品牌自有IP的價值正在上升。以蜜雪冰城的"雪王"、茶百道的"丁丁貓"、茉莉奶白的"Molly"等為代表,越來越多品牌開始以自有IP構建長期的品牌資產。自有IP不僅能強化品牌識別、降低營銷成本,還能形成"角色化記憶",在跨界聯動、線下空間、海外傳播等多場景中延展應用。
《報告》指出,從IP類型分布來看,2025年影視綜藝類IP成為品牌聯名首選,占比持續提升,而游戲與動漫IP的份額逐年下降,說明品牌正在從年輕流量轉向更具社會話題度與全民記憶點的文化內容。與此同時,品牌自建IP的營銷勢能逐步積累,通過跨平臺傳播與內容共創,正成為新茶飲品牌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鍵資產。
數字化深入行業,但智能化還剛開始
《報告》的第六部分聚焦于現制茶飲行業的數智化進程,指出隨著門店規模的持續擴張、品牌經營的連鎖化與跨區域發展,數字化與智能化已成為行業提效的核心抓手。數智化轉型不僅體現在供應鏈、研發環節,更貫穿到門店營建、施工管理與終端運營的全鏈路。
在供應鏈與研發環節,《報告》指出,茶飲企業正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實現原料匹配、配方研發和成本模型的自動生成;在門店營建與管理層面,新興的"智慧工地"體系正在重塑品牌擴張效率。
![]()
以"一起裝智慧眼"為例,這一系統是集"大廠定制攝像頭+音視頻平臺+AI算法包+軟件平臺"于一體的門店營建數智化解決方案,已在多家連鎖茶飲品牌的擴店工程中落地應用。其核心在于通過"視覺層—AI層—軟件平臺層"的三層架構,打通門店建設全流程的信息鏈。
![]()
在視覺層,安裝的高清攝像頭可實時采集施工現場影像,解決品牌總部與施工現場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AI層,系統可自動識別人員、物料、設備、進度等關鍵節點,識別安全隱患并生成預警,確保施工過程標準化、可追溯;在軟件平臺層,所有信息被自動匯總到SaaS管理系統中,形成可視化看板,用于工期監控、質量評估與成本分析。
以產品制作場景為例,現制茶飲制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環節:備料、存儲、調配出杯,而數智化技術分別在這三個環節提升了標準化水平和制作效率。
在備料環節,自動去皮機、自動去核機、自動捶檸檬機等設備顯著提升了原料加工效率。例如一筐青提人工去皮需要15分鐘,自動去皮機只需1分鐘,而且處理后的水果大小一致符合標準。當然,對于石榴等加工難度較高的水果,仍需人工處理。
在存儲環節,智能秤等設備便利了物料管理,應用后門店的產品售罄率降低了50%。在調配出杯環節,智能出茶機大幅釋放了人效,以往需要3人參與的制茶環節如今只需1人,而且調茶無需記憶大量配方便可精準制作。
這一體系讓品牌實現了從"人盯現場"到"AI盯工地"的跨越:AI可通過算法完成自動巡檢、階段對比和節點驗收,幫助品牌實現項目管理的可量化、可追蹤,顯著提升門店擴張效率。
這種以AI驅動的數智化營建,正成為茶飲品牌全國化擴張的基礎設施,也標志著現制茶飲行業正從經驗驅動走向系統驅動的管理階段。
創新門店、跨界成為2025年新趨勢
《報告》還從門店、加盟、產品、營銷、市場與出海六個方面呈現了2025年現制茶飲行業的新趨勢。例如,在門店端,品牌普遍進入"輕資產+高體驗"階段:一方面通過形象升級、主題門店與概念旗艦店探索空間體驗差異化;另一方面,以低成本改造和智能化監控提升施工與管理效率。
![]()
![]()
出海:東南亞是國內延伸,歐美才是新故事
與此同時,《報告》指出,品牌的目光正轉向海外。
東南亞仍是中國茶飲品牌的第一站。憑借年輕人口結構、消費升級浪潮以及與中國相近的地緣文化基礎,該地區兼具低成本與高接受度優勢。截至2025年6月,已有近20個中國品牌在東南亞布局,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書亦燒仙草、益禾堂、茶百道、檸季、滬上阿姨等,形成密集的品牌集群。
![]()
以甜啦啦出海印尼為例,該品牌采用"總部統籌+區域自營+城市代理"的管理架構,通過集中采購核心原料、本地采購易消耗品來降低供應鏈成本;印尼單國門店突破百家,東南亞區域總量超過200家,單店日營收超萬元人民幣。
新的出海故事同樣在歐美市場展開。歐美的競爭核心在于品牌溢價與文化輸出。美國市場成為2025年中國茶飲出海的熱點,一杯飲品售價可達6至10美元,是國內的三倍,具備高客單價、高復購和高曝光的天然優勢。紐約、洛杉磯、波士頓成為茶飲品牌登陸的集中地,法拉盛已形成"中國茶飲一條街"。霸王茶姬、茶百道、滬上阿姨、檸季、茉莉奶白、茶理宜世等品牌相繼落地,旗艦店成為品牌視覺與文化的展示窗口。
與東南亞不同,歐美品牌競爭不再依靠價格與門店密度,而是重新講述"東方文化"的新故事。霸王茶姬以東方美學敘事打開文化認知差異,以"東方茶·當代喝"為核心主題塑造視覺與空間;喜茶主打"靈感茶"概念,將茶飲延展至咖啡與烘焙場景;檸季與茶百道嘗試以"茶+烘焙""茶+簡餐"的復合業態融入西方消費節奏。品牌不再只是賣茶,而是以東方生活方式為敘事主線,重新定義"喝一杯茶"的意義。
《報告》還指出,品牌在海外普遍面臨三大挑戰:運營本土化、法律與用工,以及文化與市場適配。
首先是運營本土化。海外市場的消費邏輯不同,以信用卡與線上訂閱為主,門店經營依賴堂食與外賣并行。高人工、高房租讓加盟模式效率受限,品牌需在"自營+代理"中尋找平衡,并通過本地供應鏈降本提效——部分品牌選擇自建中央廚房,部分依托跨國冷鏈,兼顧標準化與速度。
其次是法律與用工壁壘。海外嚴格的食品監管和勞動法規大幅提高經營成本,尤其在歐美,高時薪與福利要求使門店盈利周期被拉長。先行品牌正通過本地法務與ERP系統強化合規管理,但整體仍處"磨合期"。
更深層的挑戰來自文化與市場。茶飲要在咖啡文化占主導的市場中建立認知,既要保持東方特色,又要迎合本地口味與審美。品牌開始調整茶基與糖度,在包裝與門店設計中融入環保、極簡等視覺語言,或通過"茶+烘焙"等跨界形式融入日常消費場景。
二級市場火熱,帶動一級市場復蘇
《報告》最后部分立足于資本市場,呈現了現制茶飲行業的變遷。
在一級市場,自2021年融資熱潮見頂后,行業經歷了三年斷崖式下滑,直至2025年才出現回暖跡象。與此同時,二級市場的熱度也在回升。
港股成為現制茶飲品牌上市的主要陣地,資本關注度明顯高于美股。無論是從市值體量還是盈利結構來看,蜜雪冰城已獨立成檔,其市值和營收均遠超其他品牌;古茗與霸王茶姬形成第二梯隊,具備穩定增長與盈利能力;茶百道、滬上阿姨、奈雪的茶則位于第三梯隊,市值分化明顯。
![]()
當資本熱潮退去,行業終將回歸本質。從東南亞到歐美,中國現制茶飲品牌正以"文化輸出+本地化運營"組合拳開拓海外市場,新加坡單店月銷可達國內1.5倍。智能設備已節省30%人力成本,區塊鏈溯源技術使茶葉流通效率提升25%。
但無論技術如何革新,產品如何變化,競爭如何激烈,產品力與供應鏈始終是終極壁壘。現制茶飲行業正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它既承載著千年中國茶文化的基因密碼,又演繹著新消費時代的創新法則。展望前路,唯有堅守"品質為根、效率為翼",方能在萬店競逐的賽道上行穩致遠。這不僅是商業的進化,更是一場關于中國消費文化的復興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