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7日,戴笠坐的飛機在南京附近沒了消息。消息傳到蔣介石那里,他立刻讓戴笠的秘書毛人鳳組織人去找。毛人鳳開了個緊急會,滿屋子的人都在為戴笠下落不明而擔憂,但是卻沒有人愿意去尋找。畢竟戴笠死活不知道,出去找說不定要冒風險,誰都不想擔這個責。正僵著的時候,沈醉站了起來,主動說道:“還是我去吧!”
![]()
師生情誼
戴笠和沈醉,說起來就像伯樂遇著了千里馬。
戴笠管著軍統這些年,最會看人行事,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注意到沈醉機靈又敢干。沈醉年輕時候進了軍統,憑著腦子冷靜、做事利落,很快就冒了尖。
戴笠賞識沈醉忠心又能干,于是一步步把他往上提,也當成心腹來用,讓他管情報收集、指揮行動這些要緊事。
這種重用不是平白無故的,戴笠看重的就是沈醉那股“受了恩惠就拼命報答”的性子,還有他遇上事能沉住氣的本事。比起軍統里其他頭頭,比如毛人鳳,雖說職位高、權力大,可更會耍心眼兒搞算計,不愛去一線冒險。
沈醉能一步步站起來,全靠戴笠提拔,反過來也幫著戴笠把權抓得更牢。他倆之間,既是上下級,又有點像師徒,這種關系在亂年月里挺難得,可也早就為沈醉后來主動站出來埋下了由頭。
![]()
沈醉主動請纓
那為什么戴笠的飛機一出事,最后是沈醉站出來了?
都是千年的狐貍,這當然不能簡單說是瞎忠心,得從人心和當差的本分上好好琢磨。
一方面,沈醉心里記著戴笠的知遇之恩,戴笠出了意外,他既著急又覺得有責任。這種感情驅動,就像老話說的“士為知己者死”。
而另一方面,沈醉是軍統的核心人物,他清楚戴笠一失蹤,組織可能會亂,甚至沒人主事,主動去找既是為了維護軍統的利益,也是個鞏固自己位置的機會。
跟會上那些縮頭縮腦的同僚比,比如有些老特務就想著明哲保身,沈醉這么做,更顯出他有膽子、有擔當。可這是不是也說明他心里算過風險?或許沈醉想到了,要是能找到戴笠(不管是死是活),蔣介石肯定會看重他;就算沒找到,也算是盡了本分。
可以說在這短時間中,沈醉已經把各種利益權衡了個清清楚楚。
![]()
老蔣的擔憂
蔣介石對找戴笠這事兒這么上心,根本原因是戴笠的角色沒人能替,戴雨農知道的實在是太多了。
戴笠管了軍統這么多年,手里握著一大堆機密情報和特務網絡,他突然沒了消息,極有可能會動搖國民黨內部的穩定,甚至影響整體安全。
蔣介石心里清楚,戴笠是死是活,不光是個人感情的事,更關系到政治上的平衡。要是戴笠還活著,得趕緊救回來,好讓軍統接著運作;要是沒了,也得弄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死的,給大家一個交代,免得謠言滿天飛。
從老蔣立刻下令找人就能看出這份重視,他受不了半點不確定,因為戴笠在,政權就多一根支柱。可蔣介石這么重視,也帶來了壓力。軍統中的人精們心里都清楚,找人這事兒必須辦得妥妥帖帖,辦不好就要迎接老頭子的怒火,所以他們也不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在眾人沉默的時候,沈醉主動站出來,不光是他個人勇敢,更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必然。戴笠和他的關系讓他會這么做,蔣介石的重視又讓這事的意義更大了。跟軍統里其他人的退縮一比,沈醉的形象更清楚了,他代表著一種危難里守住本分的精神,而這就是沈醉心里的算計了。
![]()
沈醉后來的日子,就像他在回憶錄里寫的,這次找人成了他這輩子的轉折點,可也為后來的政治斗爭埋下了隱患。
戴笠最終被證實死于飛機失事,對于當時的整個軍統機構來說,比起悲傷的情緒,更讓他們擔心的是誰來主持大局,自己的命運究竟該去向何處。而沈醉自己也想不到,自己這次雖然表現出色,甚至押寶毛人鳳,但是自己算計精明卻最終還是進了功德林中進行改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