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王鄒市明6歲小兒子拜師少林!不學拳擊耍兵器,網友:這才是真·家風?
2025年10月28日,河南登封的院子里,秋風卷著茶香。6歲的冉明羲雙膝跪地,小手舉著茶盞過頭頂,脆生生喊“師父”。對面坐著的,是少林第三十四代弟子釋延光。
![]()
這孩子,隨媽姓。
![]()
好多人不知道,冉明羲是早產兒,出生時才四斤,皮膚薄得像層紙。醫生當時直搖頭,是冉瑩穎抱著保溫箱不撒手,硬生生把這小不點兒保了下來。鄒市明后來拍板:“跟媽姓吧,記住這份不容易。”
拜師帖是鄒市明代筆的,手背的拳繭在燈下泛著硬光。小家伙抿著嘴,馬步扎得筆直,腿卻抖得像打小鼓。可他沒喊停,棍法練完,汗珠子把額前碎發黏成幾撮,師父當場夸“知禮、肯吃苦”。
![]()
“我有點皮。”他突然抬頭補了句,院子里的笑聲炸了鍋。
釋恒一,這法號聽著玄乎——“道生一,亦小亦大”。說白了,就是從站穩馬步開始,先學規矩,再談能耐。
誰能想到,拳王的家里,兵器比拳套多?
![]()
塑料棍、木質刀在客廳滾來滾去,鄒市明常被兒子追著“過招”。這老三不迷拳擊,不戀籃球,就愛“耍家伙”。老大軒軒早轉投籃球,馬球訓練服還掛在衣柜;老二皓皓成了哥哥的“球搭子”,11歲136.6厘米的身高,打了兩年生長激素才追上同齡人。
不愛拳,愛耍棍。
有人問鄒市明:“拳王衣缽不給兒子?”他總笑:“孩子的喜歡,比金腰帶金貴。”2008年北京奧運,他拿輕蠅級冠軍時,眉骨縫著針;后來打職業賽,肋骨骨裂還咬著牙上場。可回家面對三個娃,他的“硬氣”全化成了“慢慢來”。
中國拳擊注冊人數才900人,菲律賓八千多,日本一萬六千多。王銳航說“得給孩子搭臺子”,可鄒市明家的臺子,搭得有點不一樣。
軒軒愛籃球,家里就搬來投籃機;皓皓愁身高,全家陪著跑醫院;冉明羲耍棍上癮,直接找了少林師父。沒有復制粘貼的“冠軍路”,只有“你喜歡,我托著”的實在。
![]()
泰森·富里的兒子泡在拳館,李小鵬的女兒練體操,到了鄒市明這兒,畫風突變。有人說“可惜了這身功夫”,可你細想:他教孩子的哪是拳擊?是“站不穩就別想打人”的道理,是“流汗不喊累”的犟勁。
早產兒長成小少林弟子,這本身就是故事。
冉明羲現在每天要扎20分鐘馬步,棍法練到胳膊酸。師父說“恒一”是“能容萬物”,落到實處,就是掉眼淚了也得把茶盞端平。鄒市明看著兒子抖腿的樣子,大概會想起自己第一次戴拳套的夜晚——疼,但過癮。
你猜,這孩子將來會站上擂臺嗎?
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茶要舉過頭頂是禮數,馬步扎穩是根基。就像鄒市明沒逼兒子打拳,卻把“硬氣”刻進了家里的空氣里。
所謂家風,不是復制冠軍獎杯,是允許每個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等冉明羲再長高些,回頭看今天跪地奉茶的自己,會不會笑那發抖的小腿?但他一定記得,那天秋風里,師父接過茶盞時說的那句:“心穩了,腳下才穩。”
這故事的懸念,才剛開始呢。少林的木樁,拳館的鈴聲,不過是入場券。真正的比賽,在往后十年、二十年的日子里——看這“有點皮”的小家伙,怎么把熱愛磨成韌勁。
你家有這樣“不按套路”的娃嗎?評論區聊聊~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