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
作者丨DW
它是中國手機出海的“隱形冠軍”,在國內卻聲量微弱。在非洲,它締造了“每兩部手機就有一部是它”的傳奇,其獨家首創的深膚色美顏功能,更是精準俘獲了當地用戶的心。它就是傳音,憑借“非洲手機之王”之名,登上《時代》周刊。
然而,王者的光環正在褪去。在競爭對手的圍剿與成本上漲的雙重擠壓下,傳音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2025年前三季度,傳音營收495.4億元,同比微降3.3%,但歸母凈利潤卻同比暴跌近45%,僅為21.5億元。即便第三季度單季營收重回增長軌道,達到204.66億元,凈利潤仍同比下降11.06%至9.35億元。
更深的危機,潛藏在水面之下。傳音正與華為等公司陷入曠日持久的專利戰。內外挑戰的疊加,正將傳音推向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十字路口。
![]()
(圖源:官網)
01 始于華強北,成于撒哈拉
傳音控股的傳奇,始于其創始人竺兆江一次大膽的“出走”。這位曾做到波導手機華北區首席代表的行業老兵,在走訪了90多個國家后,敏銳地嗅到了非洲市場的巨大潛力。然而,他向波導提出的開拓建議并未被采納。
2006年,33歲的竺兆江毅然帶領幾位前同事,在香港成立了傳音科技。彼時,國內手機市場已是紅海一片,諾基亞、三星等國際巨頭與華為、聯想等本土新銳正激烈廝殺。竺兆江憑借其海外經驗,做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決定:跳出“山寨機內卷”的華強北,轉而瞄準尚處功能機時代、競爭格局和緩的非洲大陸。
竺兆江深諳“本土化”是制勝的關鍵。傳音針對非洲消費者的痛點,進行了一系列精準創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針對深膚度的美顏技術。
在主流手機廠商的相機算法難以準確捕捉深色人種面部特征的背景下,傳音通過眼部和牙齒的對焦增強、曝光調節等算法,成功解決了夜間拍照“一團黑”的痛點,讓非洲消費者也能拍出清晰、自然、富有質感的照片。此外,多卡多待、防汗防摔設計、超大音量揚聲器等功能,也精準契合了當地用戶的需求。
![]()
(圖源:官網)
這些創新讓傳音迅速贏得了市場。到2015年,其非洲出貨量已突破5000萬部;2017年,傳音超越三星,正式登頂非洲手機市場銷量冠軍。這一領先優勢持續擴大,至2024年,傳音全球出貨量高達2.01億臺,占據非洲智能手機市場超40%的份額,位居全球出貨量第三。
2019年,傳音成功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股價暴漲60%,被譽為“非洲小華為”。公司的成功也使創始人竺兆江登上各大富豪榜。在《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中,52歲的竺兆江以155億元的身家,位列總榜第1796名的位次。與OPPO陳明永的185億元僅一步之遙,更是與vivo沈煒財富持平。
然而,光環之下,危機已悄然浮現。與2021年的財富高點相比,他的身家已縮水超過百億元。財富的數字變化,恰如傳音現狀的縮影。曾經的輝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02 小米們殺入非洲,傳音“躺賺”時代終結?
根據IDC數據,從2020年到2024年,傳音在非洲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5年時間超過40%,排名第一。
然而,“非洲手機之王”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隨著小米、華為、OPPO、vivo等國內手機巨頭正攜供應鏈與價格優勢,加碼非洲,傳音賴以生存的100-200美元中低端市場遭到猛烈蠶食。
![]()
加之新增用戶紅利消退,非洲市場已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廝殺。傳音昔日的藍海,正迅速變為紅海。
據市場分析機構Canalys的公開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傳音在非洲的市場份額雖仍高達51%,但年增長率已放緩至6%;小米則以14%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三,其年增長率卻高達32%,攻勢凌厲。
“內卷”的中國廠商,正在將戰火從國內燒向海外。一位常年關注手機領域的業內人士對鳳凰網財經《公司研究院》表示:“傳音以前是非洲老大,現在國內多家手機公司都出海做全球化,賺全球的錢。中國企業最擅長的就是內卷,從內卷到外卷,傳音的利潤當然受到影響。”
這場圍獵直接反映在傳音的財報上。2024年,其在非洲大本營的營收增速從6.74%驟降至2.97%,毛利率也下滑1.46個百分點。進入2025年,情況并未好轉,傳音前三季度整體毛利率降至19.5%,凈利率更是從7.69%驟降至4.47%,加權平均ROE(凈資產收益率)更是驟降至10.48%,較去年同期下降近10個百分點。
![]()
(圖源:公告)
戰火不僅燃燒在非洲。在全球市場,傳音的地位也變得岌岌可危。2025年第一季度,它曾一度被小米、OPPO、vivo反超,跌出全球出貨量前五,被歸為“Other”;直至第三季度才憑借13.6%的同比增長,艱難重回全球第四。
面對利潤的持續失血,傳音被迫開啟一場“自救”。一方面,公司正加速推動產品結構升級,2025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大增17.26%至21.39億元,試圖以技術構建新的護城河。
另一方面,為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傳音積極開拓南亞、拉美等新市場,并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業務,試圖構建自己的生態護城河。傳音也在積極布局多元化,將業務延伸至數碼配件、家用電器,甚至電摩領域,意圖打造新的增長曲線。
然而,這些新業務尚處于“燒錢”投入期,貢獻尚顯微弱。2025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業務”收入為5.32億元,在290.77億元的總營收中占比不足2%。被沖擊倒逼的傳音,能否在“群狼”的環伺下殺出重圍,仍是未知數。
03 千億市值為何蒸發?傳音陷入成本與專利的“暗戰”
如果說競爭對手的圍剿是明槍,那么成本上漲與專利糾紛就是刺向傳音的兩支暗箭,共同構成了其當前困境的核心。
全球存儲芯片的漲價潮,直接擊中了傳音的命門。根據第一財經10月底報道,行業數據顯示,主流DDR4 16G內存條價格已從去年低點的200多元飆升至突破500元,漲幅超過100%。
據Counterpoint硬件成本拆解報告,存儲芯片在中低端手機成本中占比約15%-25%,大幅漲價直接侵蝕了傳音本就有限的利潤空間。這意味著,每一部手機的利潤都在被上游吞噬。據TrendForce預估,這波漲價行情將持續,傳音的成本壓力短期內難以緩解。
此外,根據財報,傳音控股2025年前三季度的銷售費用為38.82億元,同比增長了4.17%。在營收微降的情況下,銷售費用的增加會直接侵蝕利潤。
其次,傳音還面對專利訴訟“泥潭”。 2025年6月,華為向德國統一專利法院慕尼黑分庭起訴傳音控股,指控其侵犯一項圖像濾波相關歐洲專利。這已經不是華為第一次將傳音推上被告席。
早在2019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起訴傳音控股著作權權屬糾紛,指控傳音部分機型的開機畫面使用了華為的圖片。這場被媒體稱為“一張壁紙引發的糾紛”的案件,最終以傳音賠償華為2000萬元告終。
資本市場的反應則更為直接。截至11月4日15:00,傳音控股的股價(73.57元/股)較歷史高點163.93元/股下跌超過50%,總市值目前已回落至約838.96億元,較其1800億元的高光時刻蒸發近千億元。
![]()
與此同時,公司股東卻在高位套現,僅2025年9月一次減持便達18.66億元。內部層面,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24董監高薪酬總額凈減少超2000萬元,也折射出公司正經歷一段艱難的“降本增效”期。
為尋求新的“輸血”通道,今年8月,彭博社一則消息震動資本市場:“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被曝正與顧問商討赴港二次上市計劃,目標融資規模約為10億美元(約合71.85億元人民幣)。
從深圳華強北的“小透明”,到撒哈拉以南的“手機之王”,傳音用十余年時間,書寫了一部中國品牌出海的經典案例。然而,商業世界沒有永恒的王者。
當非洲的增量紅利潮水退去,當熟悉“內卷”的中國同胞將戰火燒向海外,當上游成本的“懸頂之劍”與核心專利的“無底泥潭”同時襲來,傳音引以為傲的護城河正被迅速填平。四面楚歌的困境,正考驗著傳音的韌性與智慧。
〖免責申明〗本文僅代表本賬號個人觀點,其圖片及內容版權僅歸原所有者所有。如對該內容主張權益請來函或郵件告之,本賬號將迅速采取措施,否則與之相關的糾紛本賬號不承擔任何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