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高人民法院11月5日消息,為進一步對保護民營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合法權益提供指引和規(guī)范,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4個涉民營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權益保護再審典型案例,包括3個刑事、1個民事案例。
本次發(fā)布的典型案例,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是堅持罪刑法定原則。謝某等三人虛報注冊資本、私分國有資產、行賄、職務侵占再審部分改判無罪案中,原二審期間公司法已對資本注冊制度作出了重大調整,當事人沒有實繳注冊資本的行為未違反修正后公司法的規(guī)定,不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嚴格把握刑事犯罪的認定標準,準確劃定罪與非罪界限,對此案依法再審裁判,切實維護了民營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合法權益。
二是堅持刑法謙抑性原則。葉某某合同詐騙再審改判無罪案,竇某某職務侵占、挪用資金、隱匿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再審改判無罪案均由合同糾紛引發(fā),但在案證據并不能證實當事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存在侵占、挪用等犯罪事實。人民法院堅守刑法謙抑性原則,準確區(qū)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有利于體現刑法最后的保障作用,防止和糾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
三是堅持依法平等保護原則。史某某、王某某訴某礦業(yè)公司、某聯合集團企業(yè)出售合同糾紛再審案,堅持民營企業(yè)和國有企業(yè)法律地位平等,充分體現人民法院對各類市場主體的依法平等保護,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建設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提供了優(yōu)質司法服務。
以上典型案例的發(fā)布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依法糾錯、依法保護的原則,對具體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為民營經濟持續(xù)、健康、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堅實司法服務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