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經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正式發布。其中第十二條明確提到,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強調“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
![]()
圍繞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議》指明了具體方向。結合近兩年政策及市場關注熱點,環保在線發現,未來5年,環保從業者需重點在四大賽道掘金。
01資源循環
《建議》中明確,將“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提高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通過將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可以從根本上降低對原生資源的依賴和環境污染,還能催生回收、再制造、綠色設計等新興業態。
202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蓋各領域、各環節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各類廢棄物資源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給中的占比進一步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質量顯著提高,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于世界前列。
在此目標下,2024年10月18日,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資環”)在天津成立,承擔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的重要任務。緊隨其后,地方資源循環集團密集成立,著力打造構建地方全鏈條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資源循環國企隊伍加速成型。按照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會長預計,中國資環集團建立時的規模為1500億元,但其未來規模至少達到1萬億元,“到2030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將接近10萬億元,理論上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02新污染物治理
在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之外,《建議》特別提到要“加強環境風險防控,深入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從“十四五”規劃中“重視”轉向“深入”,國家層面對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再上一個臺階。
新污染物,同樣源于工業生產、日常生活以及農業活動,主要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四大類,相較于常規污染物,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從2022年起,新污染物治理連續三年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對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進行全面系統部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2025年,隨著環境調查監測體系初步建立,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典型工業園區的新污染物治理也有了數據支撐。《中環智云》分析認為,隨著政策要求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新污染物治理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產業發展空間廣闊。據初步估算,到2025年,中國新污染物治理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級別,成為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03河湖治理
《建議》指出,要“加強重要江河湖庫系統治理和生態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輪第二批、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分別聚焦長江、黃河流域,全面展開督察工作。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也表示,要“在省域督察中統籌考慮長江、黃河流域督察”。圍繞流域整體及各省市突出問題,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著重展開各類問題,將促使各地加強沿岸問題整改。
202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的印發,則是正式宣告開啟“流域綜合治理”。文件強調以流域為整體空間單元,統籌推進“四水共治”(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打破行政區劃壁壘,重塑江河治理邏輯。這意味著,流域治理即將從“分段而治”的模式轉向全流域協同治理,從而帶動流域內相關產業統一整改,攜手提質增效。
反映到項目市場上,僅2025年上半年,12個重點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投資總額就達到了250億元,覆蓋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西北等多個區域,涉及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湖泊,反映出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對流域治理的強力投入。中國水利企業協會認為,上述文件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略宣示,不僅在于明確了“治什么”,更在于規劃了“怎么治”。
04碳減排
《建議》中將“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單列一段,強調在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的同時,還要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推動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完善和銜接互認。
2025年,國家政策大力向碳市場建設傾斜。
3月,《關于促進企業溫室氣體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見》印發,明確到2027年基本建立企業溫室氣體信息自愿披露政策體系與技術標準,到2030年形成與國際接軌、互通互認、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溫室氣體信息自愿披露模式。
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出臺,要求到202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額總量控制為基礎、免費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減排效果明顯、規則體系健全、價格水平合理的碳定價機制。
在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表示,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將在今年內完成首次履約,同時在已經印發的造林碳匯等六個方法學的基礎上,純農林生物質并網發電與熱電聯產等13個新的方法學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兩個碳交易市場都迎來了快速擴圍的關鍵時期。
總結
“十五五”即將到來,這五年,不僅是我國全面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的首個五年,也是為實現碳達峰目標沖刺的五年。美麗中國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碳達峰碳中和目前又確立了一個2035年的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在此背景下,環保行業更應緊跟政策步調,及時調整發展策略,以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