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節節攀升,“出國旅游”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中國游客憑借龐大的數量和強勁的消費力,成了全球不少國家旅游市場的“香餑餑”。但與此同時,關于中國游客的各種負面新聞頻繁見諸媒體,從“不文明旅游”的吐槽到各種標簽化解讀,慢慢讓“中國游客”這個群體被貼上了不少刻板印象。
![]()
提到對中國游客的負面評價,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想到國外媒體的吐槽、景區的抱怨,仿佛中國游客的口碑全被少數不文明行為拉低,成了海外旅游市場的“爭議群體”。可我在多次出國旅游后卻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真正“瞧不起”中國游客的,往往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游客自己。
![]()
這種“自我嫌棄”,藏在一個很直觀的旅游選擇標準里:不少中國游客判斷一個海外景點值不值得去,核心依據竟然是“中國游客多不多”。在他們的認知里,“中國游客多”就等于“商業化嚴重”、“不好玩”、“沒體驗感”,仿佛同胞的身影成了“避雷信號”;反之,只要某個地方中國人少,哪怕風景一般、配套不足,也會被貼上“小眾寶藏”、“值得去”的標簽,甚至以此為榮。
![]()
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朋友從國外旅游回來,吐槽最多的往往不是當地的服務或風景,而是“那兒的中國人也太多了,感覺跟在國內逛街一樣,特沒意思”;攻略平臺上,“避開中國游客”、“小眾無國人”成了高頻關鍵詞,仿佛能找到一個中國人少的地方,才算得上“真正的旅行”。這種下意識的排斥,本質上是對“中國游客”這個群體的自我否定——默認同胞的聚集會破壞旅行體驗,說到底還是自己人對自己人的評價不高。
![]()
更有意思的是,外國人對中國游客的態度,反倒比我們想象中更理性。雖然偶爾會有關于不文明行為的新聞,但對大多數靠旅游業謀生的當地人來說,中國游客是“花錢大方的重要客戶”,熱情周到還來不及,并不會因為少數負面案例就對所有中國游客群體產生偏見。我在東南亞、歐洲旅游時就發現,不少商家會特意學習中文、擺放中文標識,甚至推出適合中國游客的套餐,態度格外友好。反倒是我們自己,把媒體上的零星負面新聞記在心里,還放大成了對整個群體的偏見,最終變成“自己人嫌棄自己人”。
![]()
其實,這種“自我否定”大可不必。出國旅游的核心是體驗不同的文化、欣賞不一樣的風景,而不是“避開同胞”。中國游客數量多,恰恰說明這個地方的魅力得到了認可,而且在陌生的國外,遇到同胞還能互相照應,本是件溫暖的事。退一步說,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國游客,大多數人出國時都會遵守當地規則、尊重風土人情,用心感受旅行的意義。
![]()
更重要的是,每個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注意言行舉止,尊重當地的文化和規則,用文明的方式享受旅行,那些負面標簽自然會慢慢消失。當中國游客的整體口碑提升了,我們也就不會再下意識“瞧不起”自己人,反而會為“中國游客”這個身份感到自豪了。對此,你怎么看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