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的宋女士一連吃了好幾個柿子。結果第二天腹部出現絞痛,到醫院檢查為小腸腸梗阻,后來還出現了腹腔積液。最后,醫生將一塊比雞蛋還大、堅硬如石的“柿石”取出,一周后患者順利康復。
陜西西安,一名男子在食用半斤柿子后,又吃了不少螃蟹,結果胃里形成了較為尖銳的“胃石”,劃傷胃壁并導致胃穿孔,不得不緊急就醫。
為何吃柿子后胃里會長“石頭”?哪些人不適合多吃柿子?一文了解↓↓↓
秋天吃柿子好處多多
但這5類人別多吃
柿子被譽為“果中圣品”,它的營養豐富,并具有一定食療價值。
1.對血管友好
現代研究發現,柿子可以加快人體脂肪代謝,有助于平穩血壓、軟化血管、降低人體動脈硬化風險。
2.提高免疫力
柿子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比較高,有助于預防牙齦出血、抗氧化、增強免疫力。
3.促消化
成熟的柿子中含有豐富的果膠,果膠是一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于促進消化。
4.消炎鎮痛、潤燥止咳
柿子中含有五環三萜類化合物,萜烯類化合物具有消炎鎮痛、止咳平喘的功效。
柿霜有較好的清上焦熱功效,如果有心煩、喉嚨痛、干咳等癥狀,可以選擇吃有柿霜的柿餅。柿蒂泡水喝,可以緩解秋季氣候干燥引發的咳嗽。
雖然柿子對身體好處多,但是這5類人群不宜多吃
糖尿病患者:柿子富含葡萄糖、果糖等簡單糖類(單糖),容易引起血糖快速上升,應適量食用。
脾胃虛寒者:柿子性寒,平時舌苔白厚、食欲下降、易消化不良、受涼后易胃疼(熱敷后可好轉)的脾胃虛寒人群不宜食用鮮柿子,以免加重癥狀。
處于外感風寒初期的人群:外感風寒時需要發散,如果吃收澀的食物,會加重外感癥狀。
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患者:這些患者本身胃酸過多,胃酸會跟柿子里面的一些成分結合,所以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患者盡量不要吃柿子。
服用鐵劑人群:單純缺鐵性貧血且正在吃鐵劑的人群最好不要吃柿子,柿子里面的鞣酸可能會和鐵劑結合起來,形成人體可能吸收不了的成分。
為何吃柿子會形成“柿石”?
柿子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和果膠,在胃酸的作用下,鞣酸可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分子較大且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再與其他食物殘渣凝結成塊,越積越大就會形成“柿石”。
“柿石”在胃內不斷摩擦,可能使人出現腹脹、胃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如果“柿石”進入腸道又無法順利排出,則可能導致腸梗阻,嚴重者會引發腸壞死,甚至引起彌漫性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除柿子外,山楂、黑棗等也富含鞣酸的食物,在特定條件下同樣可能形成結石,需引起高度警惕,一次不要過多食用。
螃蟹、海帶……
吃柿子避免這四種搭配
螃蟹、章魚等海鮮
螃蟹、章魚等海鮮富含蛋白質,與柿子中的鞣酸結合會形成不易消化的鞣酸蛋白沉淀物,影響消化吸收,并可能導致腹脹、腹痛。
海帶
海帶富含鈣離子,可與柿子中的鞣酸結合,生成不溶性的復合物,影響消化吸收,導致胃腸道不適。
高淀粉食物(如紅薯、白薯)
紅薯等富含淀粉和膳食纖維,需要較長時間消化。柿子中的鞣酸與紅薯中的成分在胃酸環境下可能形成不溶性復合物,增加胃腸負擔,導致腹脹、腹痛等消化不良癥狀。
酒類
飲酒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多。柿子中的鞣酸和果膠與胃酸結合會形成黏稠物質,容易與纖維素絞結成團,形成既難消化又不易排出的凝塊,增加腸道梗阻風險。酒中的乙醇也可能與柿子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產生不溶于水的沉淀物。
健康吃柿子 牢記這5點
想安全享用柿子,除了不與上述食物同食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不空腹食用
空腹時胃酸分泌較多,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與胃酸反應易形成硬塊,增加形成胃柿石的風險。
不吃柿子皮
柿子中的鞣酸絕大多數集中在皮中,即使經過脫澀處理,也不可能將其中的鞣酸全部脫盡,連皮一起吃會增加形成胃柿石的風險。
不過量食用
柿子美味,但需節制,每日食用1~2個即可。對于貧血患者,更應注意適量,因為鞣酸可能影響食物中鐵的吸收。
選成熟果子
完全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會顯著降低。選購時可通過色澤、手感判斷,口感澀味重的柿子說明鞣酸含量較高,不宜食用。若柿子不熟,可通過“水果混放法”幫助柿子成熟,比如將澀柿子與熟透的香蕉或者蘋果一同存放3~5天。
注意食用期
水果都有最佳食用期,若柿子存放過久或已有腐敗跡象,食用后易導致腸胃不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