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俄軍突破烏軍防線后,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便始終處在俄烏戰線的前沿地帶,這片被視作頓涅茨克地區戰略門戶的土地,近期因一場特殊的軍事行動再次成為焦點。
俄羅斯國防部近日對外發布戰報及現場視頻,明確證實 “東方” 部隊集群實施的 “郁金香” 專項行動取得重大戰果。
在該州境內,一支 2S4 “秋爾潘” 自行迫擊炮小組成功摧毀了烏克蘭武裝部隊的無人機設防指揮所。
駐守其中的無人機操作員與指揮人員被全殲,該區域烏軍無人作戰體系的協調中樞也隨之徹底切斷。
視頻里的畫面極具沖擊力:隱蔽在樹林中的 “郁金香” 迫擊炮小組接到指令后,液壓系統迅速啟動,沉重的炮身緩緩舉升至作戰姿態,炮口仰角被精準調整到最佳位置。
開火瞬間,耀眼的火光穿透林間暮色,灼熱氣浪掀動周圍枝葉,炮手的身影在火光中短暫清晰。
而無人機搭載的紅外鏡頭則記錄下最終打擊效果,十字準星鎖定地表偽裝的防御工事后,炮彈在數秒內精準命中,煙塵與碎塊瞬間騰空,工事結構在爆炸沖擊下徹底垮塌。
作為全球現役口徑最大的自行迫擊炮系統,2S4 “秋爾潘” 此次再度展現 “堅固目標粉碎機” 的實力。
可在俄烏雙方持續膠著的戰場態勢下,這場看似針對性的打擊,是否會成為撬動整個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乃至頓涅茨克地區戰局的關鍵支點?
![]()
“郁金香” 行動引發的連鎖反應與兵力博弈
“郁金香” 迫擊炮對烏軍無人機指揮所的致命一擊。
首當其沖的是烏軍防線的動搖,消息擴散后,頓涅茨克州西部多個前沿據點的守軍心態失衡。
部分小型據點甚至未做過多抵抗便主動撤離,本就脆弱的防線因此出現更多漏洞,為俄軍后續推進創造了天然突破口。
俄軍正持續加碼烏克蘭戰場,目前在烏境內及周邊部署的兵力已超 80 萬,遠東地區經過改裝升級的坦克也在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形成強大的兵力優勢。
![]()
更關鍵的是,俄軍為 “東方” 集群專門增配了配套 “郁金香” 的戰場數據終端。
這一設備讓偵察無人機、迫擊炮小組與地面突擊部隊之間實現了實時信息共享,各兵種協同效率大幅提升,作戰體系的整體性進一步增強。
反觀烏軍,則陷入多重困境。此前的 “蛛網” 行動雖展現了戰術勇氣,卻也引發美國對其援助的疑慮,裝備補給陷入停滯。
如今無人機指揮體系癱瘓,部署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 “旗手 - TB2” 無人機群受此影響,近 30% 因缺乏有效指令無法執行偵察與打擊任務,無人作戰能力大打折扣。
為應對俄軍推進,烏軍試圖從波爾塔瓦州調派預備役部隊增援,但由于美援反坦克導彈與炮彈供應延遲。
增援部隊僅攜帶輕武器與少量迫擊炮,面對俄軍的攻勢,幾乎難以形成有效反制,戰場劣勢愈發明顯。
![]()
“郁金香” 的性能優勢與戰場適配性
作為此次行動的 “主角”,2S4 “秋爾潘”(“郁金香”)自行迫擊炮憑借獨特性能,成為俄軍攻堅的 “利器”。
它是全球現役口徑最大的自行迫擊炮系統,240 毫米的主炮賦予其強大的摧毀力。
從基礎參數來看,其戰斗全重 27.5 噸,采用 GMZ 裝甲布雷車底盤,公路時速可達 60 公里,既能伴隨步兵突擊,又能在完成打擊后快速轉移,兼顧機動性與防護性。
不過,它也存在明顯短板,受后裝式設計限制,射速僅為每分鐘 1 發,需 5 人班組配合吊車完成裝填,但這一缺陷被巨大的單發威力彌補。
130 公斤重的炮彈爆炸威力相當于 3 發 152 毫米榴彈炮炮彈,足以對堅固工事造成毀滅性打擊。
在戰場適配性上,“郁金香” 針對烏軍防御特點進行了精準 “定制”。
面對烏軍深埋地下的指揮所,它選用配備延遲引信的混凝土侵徹彈,這種彈藥可穿透掩體表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
![]()
在內部引爆,實現 “由內而外” 的摧毀效果,完美破解了深埋工事的防御優勢。
同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多樹林、多丘陵的地形并未阻礙 “郁金香” 的發揮。
其高拋彈道能輕松規避地形遮擋,炮彈以大仰角發射后沿拋物線軌跡越過障礙物,精準打擊隱蔽在復雜地形中的工事,展現出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
不僅如此,“郁金香” 在目標鎖定上也頗具章法,烏軍為隱藏指揮所,采用植被覆蓋與地表迷彩進行偽裝。
但 “郁金香” 依托無人機搭載的紅外成像技術,成功穿透偽裝,精準定位工事通風口與入口等薄弱點位,并以此為瞄準參照,進一步提升打擊精度。
事實上,這并非 “郁金香” 首次展現實力,在頓巴斯戰場。
它已累計摧毀烏軍數百個堅固據點,此次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行動,更是其性能優勢與戰場適配性完美結合的又一范例。
![]()
“東方” 集群的閉環作戰與推進行動
作為俄軍攻堅主力,“東方” 集群的戰術執行力在此次行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該集群由第 5、29、35、36 集團軍構成,其中第 29 集團軍因在皮杜布納村戰役中重創烏軍 “北約化” 部隊,被授予 “近衛軍” 稱號,具備豐富的實戰經驗。
此次行動,集群以 “無人機偵察,炮兵打擊,實時校射” 為核心。
偵察環節是閉環的起點,“海鷹 - 10”“前哨” 無人機憑借光學與紅外設備,在戰場上空長時間巡航。
它們不僅鎖定烏軍指揮所坐標,還細致分析目標活動規律,精準區分真假工事,為后續打擊提供詳實情報。
接到情報后,“郁金香” 迫擊炮小組展現出驚人效率,3 分鐘內完成陣地選擇、液壓調平、炮身姿態調整、諸元解算裝定等一系列復雜操作,為快速打擊奠定基礎。
打擊結束后,無人機立即回傳毀傷畫面,指揮層依據畫面判斷目標摧毀程度,決定是否補射,確保打擊效果最大化。
![]()
戰術閉環的落地,為集群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郁金香” 摧毀指揮所后,第 29 集團軍 “近衛軍” 部隊迅速發起地面突擊,利用烏軍無人作戰協調中斷的窗口期,一舉突破此前久攻不下的 3 處前沿防御據點。
與此同時,裝甲偵察車與步兵戰車組成的快速穿插分隊,沿指揮所周邊補給通道推進,切斷鄰近 2 個烏軍據點的后勤線,形成局部包圍。
集群炮兵部隊也趁機前移陣地,將火力覆蓋范圍向烏腹地延伸,為后續主力向頓涅茨克與波爾塔瓦州交界區域推進提供堅實掩護。
![]()
從戰術勝利到戰場主動權掌控
“郁金香” 行動的價值,遠不止摧毀一座指揮所的戰術勝利。
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這一戰略要地,烏軍指揮所是區域無人作戰體系的 “大腦”。
俄軍將其摧毀后,駐守的無人機操作員與指揮人員被全殲,該區域無人機偵察、調度與攻擊協同網絡徹底中斷。
烏軍 “蜂群” 戰術效能大幅削弱,直接為 “東方” 集群地面推進掃清障礙,動搖了烏軍在該方向的防御根基。
從沖突背景看,此次行動是俄軍對烏軍 “蛛網” 行動的有力回應。
此前烏軍以無人機襲擊俄軍縱深機場,對俄航空兵力造成威脅,俄軍遵循 “以牙還牙” 原則,將烏軍無人機指揮節點列為重點打擊目標。
而行動的成功, 戰術體系的成熟不再依賴傳統火力覆蓋,而是通過精準定位與強力打擊,高效摧毀敵方關鍵設施,這一轉變讓俄軍在戰場中逐步掌握主動權。
![]()
行動還引發后續戰略調整:俄軍計劃將 “郁金香” 與無人機偵察的組合模式,推廣至其他戰線的攻堅作戰,進一步放大戰術優勢。
烏軍則陷入被動,為規避類似打擊,開始將剩余無人機指揮所從地下掩體轉移至民用建筑周邊。
導致戰場目標與平民區域交織,后續作戰面臨更復雜的倫理與戰術挑戰,俄烏戰場的戰略格局由此迎來新的轉折。
![]()
結語
“郁金香” 的轟鳴,是俄軍戰術體系升級的縮影。
從 “東方” 集群的閉環作戰,到 “郁金香” 的精準打擊,俄軍以 “重火力 + 信息化” 的融合,打破烏軍防御僵局。
此次行動不僅削弱烏軍無人作戰能力,更重塑了俄烏戰場的力量平衡。
未來,隨著戰術模式的推廣與雙方戰略調整,俄烏博弈將更趨復雜,但俄軍通過此次行動展現的戰術成熟度,已為其爭奪戰場主動權奠定關鍵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