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秀
干農技推廣30多年,看到身邊越來越多農戶靠新技術致富,我成就感滿滿。
前幾年推廣側深施肥技術時,一名農戶說:“我憑經驗施肥也能種地,還要費勁學新技術?”講技術不如擺事實,抽穗時帶他到示范田,稻穗比他家地塊的大,籽粒更飽滿,還沒有倒伏。收割時一算,示范田一畝少用20斤肥,多收80斤稻子。這之后,他主動要技術資料,還成了“技術宣傳員”。
農戶的顧慮可以理解:怕新技術不管用,更怕花錢打水漂。所以除了講技術,更要做給他們看。
今年,我們在每個村都設了專職農技指導員,還拍了很多短視頻,把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這些技術,用大家聽得懂的話講明白。農戶有問題,線上就能問,問不清楚的,下地手把手教。
展望“十五五”,我們也有自己的目標:要把病蟲疫情監測網絡建起來,讓農戶在手機上就能知道莊稼得了啥病、該用啥藥;還要繼續推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把這片黑土地保護得更好。
我常跟同事說,咱們農技人員就是搭橋的,把實驗室里的科技,變成“科技種糧經”送到農戶手中。只要農戶種地更輕松、多賺錢,咱就算為農業強國建設出了份力。
(作者為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本報記者郭曉龍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5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