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0 月 31 日清晨,埃及沙姆沙伊赫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科加雷姆航空公司(美捷航空旗下運營方)的 9268 號航班正準備起飛。這架載有 224 人的空客 A321,目的地是俄羅斯圣彼得堡 —— 機上乘客多為結束英國度假、返程的游客,沙姆沙伊赫作為英國游客最青睞的中東度假熱點之一,每年都有數十萬英國人來此享受陽光與海灘,這趟航班也成了當時度假返程的 “常規航線”。
![]()
剛過 7 時 14 分,航班順利升空。然而起飛僅 23 分鐘后,當飛機爬升至 31000 英尺高空、飛越西奈半島中部時,地面空管突然與航班失去聯系。
隨后,埃及軍方在西奈半島北部的哈桑納地區發現了散落的飛機殘骸 —— 整架客機已在半空中解體,殘骸碎片分布范圍超過 10 平方公里,機上 224 人無一生還,其中包括 25 名兒童與 7 名機組人員。
這起空難不僅成為俄羅斯航空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事故,也成了本世紀全球最致命的航空災難之一,更讓沙姆沙伊赫這一度假熱門地,瞬間與 “悲劇” 綁定。
事故消息傳出后,全球嘩然。俄羅斯總統普京緊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要求徹查事故原因;埃及政府則迅速成立專項小組,協調多國力量開展殘骸搜救與調查工作。而隨著救援人員在沙漠中逐步清理殘骸、確認遇難者身份,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浮出水面:這架看似 “常規運營” 的客機,為何會在高空突然解體?
埃及、俄羅斯、法國等多國組成的聯合調查團隊,在初期階段陷入了 “技術故障” 與 “人為襲擊” 的爭議漩渦。
調查初期,技術排查成為重點方向。空客 A321 的機身結構、發動機運行數據、歷史維護記錄均被逐一核查。資料顯示,涉事客機機齡已超 18 年,曾在 2001 年經歷過尾部撞擊事故,不過檢修報告顯示當時的損傷已按標準修復。
聯合調查團隊最初推測,“金屬疲勞引發結構斷裂” 或 “發動機故障導致空中失火” 可能是事故原因,但對殘骸的初步檢測結果卻推翻了這一猜想 —— 殘骸表面發現了不符合正常事故的灼燒痕跡,且部分金屬碎片呈現出 “爆炸沖擊波沖擊后的變形特征”,這與單純技術故障造成的破壞形態存在明顯差異。
![]()
與此同時,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在對殘骸進行化學分析時,發現了微量三硝基甲苯(TNT)殘留物,這種常用于軍用彈藥與爆破作業的烈性炸藥,在民用航空場景中毫無合理存在理由。幾乎同一時間,美國國防情報局通過衛星監測數據證實,空難發生瞬間,西奈半島上空出現了一次短暫的 “異常熱閃光”,其能量強度與爆炸產生的熱輻射特征高度吻合。這兩項關鍵證據,直接將調查方向推向了 “人為放置爆炸裝置” 的可能性。
不過,官方調查結論卻始終未能給出明確答案。埃及方面出于維護旅游業的考慮,對 “恐怖襲擊” 說法持謹慎態度,僅表示 “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俄羅斯雖在 2015 年 11 月曾暗示 “爆炸裝置是事故主因”,但后續未發布正式調查報告;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最終報告也僅指出 “飛機因非正常原因解體”,未對具體原因定性。這種 “模糊地帶” 的處理方式,為這起空難蒙上了更多謎團,也讓十年間的公眾猜測從未停止。
十年后,航空安全專家朱利安?布雷在接受采訪時,結合上述關鍵證據與行業經驗,進一步佐證了 “恐怖襲擊” 的結論。這位擁有 30 余年航空事故調查經驗的專家,對殘骸特征的解讀頗具說服力:“整個尾部完全脫落,且斷裂面存在明顯的爆炸沖擊波痕跡 —— 這種破壞程度,只有在機身內部發生定向爆炸時才可能出現,絕非技術故障能解釋。”
![]()
布雷推測,爆炸裝置的攜帶方式與 “遲到行李” 有關。“根據沙姆沙伊赫機場當時的安檢記錄,部分未與乘客同步登機的托運行李,存在安檢流程簡化的情況。恐怖分子很可能利用這一漏洞,將裝有半公斤 TNT 的簡易裝置隱藏在遲到行李中,避開了嚴格的開箱檢查。” 半公斤 TNT 的威力足以在高空低壓環境下撕裂客機機身 ——31000 英尺處的氣壓僅為地面的 1/4,機身內外的壓力差會讓爆炸產生的破壞力呈幾何級放大,最終導致機體解體。
布雷提出了 “經濟恐怖主義” 的觀點,這一說法也與當時的地區局勢高度契合。“沙姆沙伊赫是埃及的‘旅游黃金城市’,每年為埃及貢獻超 15% 的旅游收入。恐怖分子選擇在這一航線制造事故,目的就是通過恐慌情緒打擊埃及旅游業,進而動搖其經濟根基。” 空難發生后,英國、俄羅斯等國立即暫停了往返沙姆沙伊赫的航班,埃及旅游業在短短三個月內損失超 20 億美元,“這正是恐怖分子想要達到的效果 —— 不直接攻擊經濟設施,卻能通過‘安全恐慌’實現經濟打擊,同時制造政治壓力。”
盡管十年過去,官方仍未正式定性,但布雷認為現有證據已形成完整鏈條:“爆炸殘留物、熱閃光數據、殘骸破壞形態、動機邏輯,這些都指向同一個結論 —— 這不是一場意外,而是有預謀的恐怖襲擊。”
盡管專家觀點與關鍵證據指向明確,但這起空難的 “官方定論” 遲遲未能出臺,背后涉及多重復雜因素。從埃及的角度來看,沙姆沙伊赫的旅游業是國家經濟支柱之一,若正式承認 “機場安檢漏洞導致恐怖襲擊”,將對當地旅游形象造成毀滅性打擊 ——2015 年空難后,埃及旅游收入暴跌 40%,直到 2019 年才逐步恢復,這讓埃及政府在 “真相公布” 與 “經濟穩定” 之間陷入兩難。
俄羅斯方面則面臨 “情報保密” 與 “國際協作” 的平衡難題。俄聯邦安全局出于國家安全考慮,部分關鍵信息未對外公開,導致調查結論缺乏 “完整公開證據鏈” 支撐。此外,當時俄與西方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也讓聯合調查存在一定的 “政治干擾”,難以形成統一結論。
![]()
對于英國而言,作為涉事航班乘客的主要來源國之一,英國政府雖在空難后迅速更新了埃及旅游安全預警,但也未公開支持 “恐怖襲擊” 說法 —— 此舉被解讀為 “避免激化與埃及的外交關系”,畢竟埃及仍是英國游客重要的度假目的地,貿然定性可能影響雙邊旅游合作與人員往來。
如今十年過去,隨著相關證據的逐步解密與專家的持續發聲,越來越多公眾開始認同 “恐怖襲擊” 的結論。但只要官方未出具最終定論,這起造成 224 人遇難的空難,就仍會帶著 “未解之謎” 的標簽,提醒著全球航空業:在追求旅游便利與經濟發展的同時,安全防線的任何疏漏,都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