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廣西,早晚已浸著涼意。
![]()
李女士捧著母親的骨灰盒站在殯儀館門口時,指尖的涼意比風更刺骨——幾小時前,她還在為90歲母親的后事忙前忙后,領骨灰時卻從潔白的骨灰里,挑出了4根銀灰色鋼釘,長約兩三厘米,表面沾著細碎的骨灰,指尖一碰,還能感受到金屬的冷硬 。
![]()
“我媽臥病在床多年,從沒做過手術,怎么會有鋼釘?”李女士把骨灰盒輕輕擱在車后座,手還在微微發抖。
![]()
母親是10月因病去世的,生前最后半個月在醫院度過,
![]()
她特意翻出住院病歷和CT報告,攤在副駕上,指著診斷結論輕聲念:“你看,醫生寫得明明白白,全身無金屬植入物,連假牙都沒戴過。”
![]()
當天的火化流程,李女士記得很清晰。家屬按要求在等候區等待,殯儀館工作人員說“流程正常”,直到叫到名字去領骨灰,是工作人員幫忙裝盒的。家人發現鋼釘時,第一時間找工作人員詢問,對方先回應:“應該是老人之前做過手術,鋼釘沒取出來,火化后留下來的。”
“可我們真的沒做過手術啊!”李女士把醫院證明遞過去,工作人員又補充了流程細節:“火化機都是獨立運行的,進爐前也檢查過,肯定按流程來——進爐時間是上午9點15分,出爐10點40分,系統里都有記錄。”至于鋼釘的來歷,對方嘆了口氣:“我也解釋不清,但機器不相連,不可能混進別人的。”
![]()
李女士一家沒法接受這個說法。他們提出要看火化前后的監控,工作人員提供的視頻卻讓疑慮更重——畫面是斷續的:進爐前只拍到母親遺體被抬進火化間的片段,中間有幾分鐘空白;出爐時的畫面也不完整,看不清骨灰從爐中取出到裝盒的全過程。
![]()
“據我們表述,當時工作人員說同時進火化間的有三具遺體,”李女士的丈夫攥著手機里的視頻片段,語氣里滿是無奈,“這怎么確定我們領的就是我媽的骨灰?”
![]()
這事傳到網上后,評論區里的留言藏著不少相似的困惑。
![]()
有位網友說:“我爸火化后,骨灰里有假牙的鋼絲,一看就認得出,沒覺得有問題;可我媽生前左腿骨折打了鋼板,火化后卻沒找到鋼板或鋼釘,最后還是下葬了,但心里總像壓了點東西。”也有人覺得“不必太較真”:“骨灰是念想,有沒有鋼釘不重要,好好安葬就好。”更多人在討論流程:“要是監控完整、流程透明,家屬也不會這么犯難吧?”
李女士一家至今沒把母親下葬。
她把那4根鋼釘用干凈紙巾小心包好,和醫院報告、CT片一起放進文件袋,“不是要揪著不放,就是想弄明白到底怎么回事”。這幾天,他們找了當地殯葬管理部門反映情況,得到的答復是“會協調殯儀館進一步核實”,但截至目前,還沒有明確結果。
![]()
“我媽一輩子活得透亮,做事從不含糊,怎么臨走了卻遇到這種事?”李女士坐在家里的沙發上,看著母親的遺像,聲音輕輕的。她想起母親生前總說“待人要誠懇,做事要清楚”,可現在,一場本該莊重的送別,卻因為幾根來歷不明的鋼釘、幾段斷續的監控,變得沉甸甸的。
或許大家真正在意的,不只是“鋼釘是誰的”,更是“送別能不能更安心”。對家屬來說,骨灰里的鋼釘不是金屬,是對親人最后一程的牽掛;對殯葬服務來說,流程里的記錄不是數字,是讓家屬放心的責任。什么時候,送親人最后一程能少點疑慮、多點篤定——不用拿著CT報告反復解釋,不用對著斷續監控追問細節,只用安安靜靜說句“再見”,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