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林區秦家鎮的田野上,秋收后的金黃稻草早已褪去“田間包袱”的舊標簽,成為當地農民眼中能變現的“黃金草”。這一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轉變,背后是李貴江二十余年如一日對草編產業的深耕細作。他以一根秸稈為紐帶,串聯起資源節約、低碳環保與農民增收的綠色產業鏈,不僅讓小秸稈釋放大能量,更成為北林區乃至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的標桿帶頭人。
![]()
2002年,李貴江懷揣著讓秸稈“變廢為寶”的初心,創辦了草編織制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僅有的1臺編織機起步,逐步發展為省內草編行業的龍頭企業。如今走進合作社車間,50臺編織機高速運轉,工人們在清理、編織、修剪等工序上各司其職,原本廢棄的稻草經巧手加工,變身草簾、草繩、稻草床墊、工藝制品等多元產品,每天可消化七晌地的稻草,生產兩萬多平方米草簾,暢銷國內多地。
![]()
為破解原料供應難題,李貴江不斷拓展收購半徑,從北林區秦家鎮、雙河鎮周邊50公里,逐步延伸至肇東市、蘭西、望奎、慶安及肇源縣、大慶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等地,年消化秸稈超3萬噸。“以前稻草要么爛在田里,要么焚燒污染環境,現在送到合作社,一晌地能增收2000元左右。”秦家鎮富貴村村民王繼有的感慨道出了鄉親們的心聲。合作社創新推行“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企業化模式,讓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稻草變現,僅秦家鎮去年就通過秸稈綜合利用實現農民增收151萬元。
![]()
產業發展的紅利不僅體現在秸稈增值上,更惠及周邊鄉親。合作社80余名工人中,困難戶、無保戶占比頗高,輻射帶動100余名農民就業。農閑時節,秦家鎮富貴村村民王英娟總會來合作社編織草簾,每月能穩定增收3000多元:“多虧李貴江辦了這個合作社,我們冬天不用閑著,錢包也鼓了起來。”這份“閑有所忙、忙有所得”的幸福感,正是秸稈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
深耕產業二十余年,李貴江始終堅守創新與環保初心。“今年計劃引入高科技,用稻草包裝替代塑料袋,既提高稻草附加值,也為環保出份力。”他介紹,此前已有不少客戶定制稻草包裝產品,今年將正式納入批量生產計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北林區秸稈綜合利用之路越走越寬,截至2024年5月末,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秸稈還田率達65.2%,昔日的污染隱患已然成為生態富民的“金鑰匙”。
這份成功實踐還在持續輻射擴散。2024年,慶安縣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由縣主要領導帶隊赴北林區考察后,成功引進李貴江草編合作社。當地不僅積極協調場地促成企業落戶久勝鎮,還聯動久勝鎮、平安鎮等6個鄉鎮落實秸稈原料,助力企業當年順利投產。今年,慶安縣進一步在久勝鎮、豐收鄉兩個水稻主產鄉鎮為企業協調原料3萬噸,直接帶動農戶增收900多萬元。
如今,李貴江的草編合作社已成為黑龍江省秸稈綜合利用的典型樣本,其創新實踐與寶貴經驗被省農村能源總站專門推介。李貴江用從1臺機器到50臺設備、從本地收購到跨區域收儲、從單一產品到多元研發的二十余年堅守,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
一根稻草編織致富希望,一位帶頭人引領產業升級。李貴江以草為媒,不僅破解了秸稈禁燒的環保難題,更讓黑土地上的農民在冬閑時節忙起來、富起來。如今,在他的帶動下,綏化市乃至全省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持續壯大,小秸稈正源源不斷釋放大能量,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繪就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
來源丨綏化日報
北林發布
微信:beilinfabu
郵箱:blqwxb@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