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寶
整整五十年前,庫布里克的一部杰作上映了。
![]()
《巴里·林登》(1975)
不過當時的絕大多數(shù)觀眾和影評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部杰作,不遜于《2001太空漫游》的杰作。
![]()
《2001太空漫游》(1968)
這部作品,是庫布里克生涯中第一次達到形式與內(nèi)容最純粹、最無情的統(tǒng)一。
電影表面上是威廉·薩克雷筆下一個18世紀愛爾蘭流浪漢的興衰史,但在庫布里克的鏡頭下,它被轉(zhuǎn)變?yōu)橐环甏蟮漠嫴迹枥L了人類意志在宿命論結(jié)構(gòu)面前的徹底無效。
庫布里克通過獨特的敘事策略、對社會階層攀升徒勞的描繪,以及對父權(quán)制崩潰的深刻洞察,構(gòu)建了一個人類情感和意志毫無意義的宇宙。
![]()
庫布里克對薩克雷原著最大的改編之一,在于敘事聲音的徹底重塑。
薩克雷的原著采用巴里·林登的第一人稱敘述。這是一個典型的不可靠敘述者,巴里在回憶錄中不斷撒謊、自夸并為自己辯護,這保留了故事的懸念和游戲性。
![]()
庫布里克則完全摒棄了這一點,轉(zhuǎn)而采用了一個看似無所不知的第三人稱旁白。
然而,這個旁白并非真正客觀。他本身就像一個具有18世紀道德觀的角色,口吻常常是社論式的,而非中立。
![]()
旁白最關(guān)鍵的敘事策略,是系統(tǒng)性地披露未來事件來擾亂時間的線性。他不斷劇透關(guān)鍵情節(jié)。例如,在巴里的親生兒子布賴恩首次登場后不久,旁白就冷漠地宣告了他未來的死亡。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是扼殺了懸念,并從根本上使情節(jié)扁平化。
這種策略是庫布里克構(gòu)建其宿命論哲學的核心機制。
![]()
庫布里克剝奪了觀眾對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的好奇心,而是讓觀眾去思考為什么這一切是不可避免的?旁白的功能不再是敘事,而是神判。
他不是在講述一個正在發(fā)生的故事,而是在宣讀一份早已寫就的判決書。這種策略引入了一種深刻的挽歌式的宿命感,是理解整部電影的鑰匙。
![]()
最終,影片的話語(即視覺、聽覺符號的總體配置)定義和決定了我們對事件的理解和回應。這種話語是諷刺性和分析性的。
它將人物和事件置于一個更廣闊、更冷漠的視角中,迫使觀眾從潛在的情感參與轉(zhuǎn)向純粹的智力分析。巴里的自由意志在旁白宣判的那一刻起,就被徹底抹除了。
![]()
影片的核心主題之一是社會流動性。主角雷德蒙·巴里的整個生命軌跡,始于一場因社會階層差異導致的失敗。他被表親諾拉拒絕,因為他不是一個男人——這意味著他缺乏財產(chǎn)、金錢或社會地位。這促使他踏上了一條路: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婚姻來永遠改變自己的人生地位。
在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間諜活動和作為賭徒的欺騙之后,巴里最終通過與富有的林登夫人結(jié)婚,實現(xiàn)了他夢寐以求的社會攀升。
然而,庫布里克在此揭示了影片的第一個核心悲劇:巴里的成功本身就是空洞和徒勞的。
![]()
一旦獲得權(quán)力和地位,巴里便迅速揮霍無度,積累了巨額債務。他無法維系、也無法真正理解他所獲得的貴族身份。
他仍然是一個局外人。他的攀升并非基于個人才能或真正的努力,而是基于機遇、欺騙和純粹的運氣。因此,當他到達頂峰時,他獲得的不是幸福或滿足,只是一個他無法填充的空殼。
![]()
巴里的整個旅程是無知的。他錯誤地追求金錢和地位,以為這會帶來幸福,但最終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空洞和冷酷的過程。他是一個可悲的人,最終身敗名裂,因為他沒有比金錢和地位更高的價值觀。
他的垮臺并非源于外部的巨大悲劇,而是源于他自身無法擺脫的性格缺陷,并最終被繼子布林登勛爵驅(qū)逐。
![]()
影片的結(jié)局是他一生追求的終極諷刺:在失去一切(地位、財富、腿、兒子)后,他接受了林登家族每年500幾內(nèi)亞的報酬,換取他永遠離開。他把自己一生的野心,最終以一個微薄的年金價格給賣了。
庫布里克冷酷地指出,在一個由宿命和社會結(jié)構(gòu)主宰的世界里,個人的攀升只是在預定軌道上運行。其結(jié)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在哲學上都是毫無意義的。
![]()
如果說社會流動的徒勞是影片的外部框架,那么父子關(guān)系的失敗就是其內(nèi)部的悲劇核心。
這一主題連接了社會流動和宿命論,構(gòu)成了一個關(guān)于男性氣概、遺產(chǎn)和情感傳承徹底失敗的循環(huán)故事。
![]()
影片開場即是巴里的父親在決斗中被槍殺。這一事件它意味著巴里是在沒有父親的情況下長大的,沒有一個男人來教他做男人的意義。這個初始的空缺造成了他性格上的根本缺陷:自私、沖動、缺乏真正的榮譽感和道德指導。
在他的旅程中,巴里不斷尋找替代父親。他遇到了兩個關(guān)鍵人物:代表崇高和有意義事物的格羅根上尉,以及教會他如何通過欺騙獲取財富和地位的侯爵。
格羅根的死,象征著巴里失去了被高尚父親形象教導的機會,他轉(zhuǎn)而選擇了侯爵的欺騙之道,這決定了他未來的軌跡。
![]()
因此,當巴里通過婚姻獲得父親的身份時,他注定會失敗。他無法給予他自己從未獲得過的東西,比如愛、指導、善意。他背叛了布林登,將這個男孩視為不便而非給予愛和善意,只顧追逐財富和地位。
這種背叛的循環(huán)是致命的。巴里對布林登的虐待,直接導致了布林登的復仇,后者最終在決斗中廢了巴里,并剝奪了他的一切。與此同時,巴里對親生兒子布賴恩的極端溺愛(或許是對自己童年缺失的補償),同樣導致了毀滅——布賴恩的意外死亡。
![]()
最終,巴里沒有繼承人、失去土地,只剩下一條腿。他對自我的迷失是他悲劇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始于他父親的死亡。
《巴里·林登》不僅是關(guān)于一個個體的興衰,更是關(guān)于父權(quán)的宿命論。巴里注定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就像他注定無法真正成為一個貴族。
![]()
1970年代的新好萊塢是好萊塢電影形式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的時期。以科波拉、斯科塞斯、奧特曼為代表的導演們,開始挑戰(zhàn)好萊塢經(jīng)典的敘事連貫性。
這一時期的主流美學是「熱」的、粗糲的、不連貫的。以同期的《出租車司機》為例,其風格是現(xiàn)實主義和巴洛克式風格化的不協(xié)調(diào)混合。斯科塞斯通過骯臟的曼哈頓街道、紀錄片式的場面調(diào)度和演員的自然主義表演來營造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主題則圍繞著對美國夢的幻滅、城市異化、暴力和心理偏執(zhí)。
![]()
《出租車司機》(1976)
與《出租車司機》的「熱」和粗糲形成極端對比,《巴里·林登》在1975年被評論界普遍視為冰川般的。它的極端古典主義、繪畫般的形式主義、緩慢的節(jié)奏和情感的疏離,在那個充斥著《教父》和《飛越瘋?cè)嗽骸返臅r代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有學者認為,《巴里·林登》正是一部典型的,甚至是最典型的1970年代電影。它被視為新好萊塢運動最后的制作之一。
它的激進主義和時代性,恰恰體現(xiàn)在它對時代主流美學的拒絕上。
![]()
首先,《巴里·林登》共享了新好萊塢的核心主題:虛無主義和對權(quán)威的解構(gòu)。它同樣包含了對全球軍事冒險(七年戰(zhàn)爭)的尖刻批判,以及對傳統(tǒng)男子氣概的解構(gòu)。
![]()
其次,對瑞恩·奧尼爾的選角是關(guān)鍵的反時代策略。
當時推崇的是帕西諾和德尼羅所代表的反叛男性榜樣。庫布里克卻故意選擇了一個漂亮明星。奧尼爾扮演的巴里是被動、空洞的,這本身就是對70年代主流反英雄形象的顛覆。
![]()
《巴里·林登》是新好萊塢精神,也就是導演個人視野的完全勝利的終極體現(xiàn)。斯科塞斯用現(xiàn)實主義來行使他的作者自由;而庫布里克,作為這一代導演的教父,則用極端的形式主義和古典主義來行使他的自由。
它用極致的美麗和古典的秩序,來講述一個和《出租車司機》一樣虛無、一樣批判社會結(jié)構(gòu)的故事。它證明了新好萊塢的叛逆精神,不僅可以存在于街頭,也可以存在于18世紀的宮殿中。
![]()
《巴里·林登》的激進藝術(shù)選擇,使其在1975年遭遇了商業(yè)和評論的雙重失敗。然而,時間的裁決最終證明了它的不朽價值。
評論界的反應也同樣冰冷。以《紐約客》的著名評論家Pauline Kael為首,許多人嚴厲批評了這部電影。Kael諷刺它為咖啡桌電影,暗指影片華麗、空洞、徒有其表,缺乏生命力和戲劇性。對瑞恩·奧尼爾的選角也被廣泛批評為影片的核心缺陷。
![]()
影片最初的失敗是其藝術(shù)完整性的必然結(jié)果。1975年是《大白鯊》上映的年份,這部電影標志著新好萊塢的終結(jié)和大片時代的開始。在那個追求高概念、快節(jié)奏和強烈情感沖擊的時代,觀眾和評論家期待的是戲劇性、情感和懸念。而庫布里克提供的,卻是一部3小時的、系統(tǒng)性消除懸念、拒絕情感共鳴、節(jié)奏緩慢的繪畫作品。
![]()
《大白鯊》(1975)
「咖啡桌電影」這個貶義標簽,無意中卻抓住了影片的本質(zhì)——它確實是圖像的集合。只是當時的評論界將其視為缺陷,而庫布里克將這視為某種核心觀點。
幾十年后,《巴里·林登》的聲譽發(fā)生了戲劇性的逆轉(zhuǎn)。它現(xiàn)在被廣泛認為是庫布里克的巔峰之作,甚至超越了《2001太空漫游》。
這種重估的發(fā)生,是因為《巴里·林登》在實現(xiàn)同等的哲學冷酷感的同時,保留了一個悲劇性的人性核心。
![]()
《2001太空漫游》是關(guān)于人類作為物種的進化和超越,主題是宇宙性的、非個人的。而《巴里·林登》是關(guān)于人類作為個體的掙扎和必然失敗,主題是存在主義的。它是一部在巨大規(guī)模上進行的性格研究。
《2001》中的冷漠是宇宙的、機械的。《巴里·林登》中的冷漠則是社會的、人性的。
![]()
對許多學者和導演而言,《巴里·林登》是更重要的作品。因為它將《2001》中探索的宇宙宿命論,應用到了一個可感知的、個人的悲劇上。
它對人類狀況的陳述,因此比《2001》更加入肉、更令人心碎,也更具毀滅性。
![]()
《巴里·林登》在評論界和學術(shù)界聲譽的重估,部分源于它對后世電影制作人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它為后來的作者導演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美學和敘事工具,用于拍攝反好萊塢的歷史劇。
《巴里·林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類型:分析性歷史劇。
![]()
在它之前,好萊塢的歷史劇要么是《亂世佳人》式的浪漫史詩,要么是《斯巴達克斯》式的動作史詩。《巴里·林登》向后來的導演們展示了,最極端的形式主義可以用來表達最深刻的虛無主義。它成為了那些試圖在美與空虛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導演們的圣經(jīng)。
《巴里·林登》之所以是斯坦利·庫布里克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因為它達到了其生涯中其他作品難以企及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
![]()
在這部電影中,影片升華的美麗與其虛無主義的、空洞的、冷酷的敘事不是相互矛盾的,它們是同一件事。影片的美,就是它的虛無。技術(shù)創(chuàng)新(如f/0.7鏡頭)與哲學主題(如宿命論)被完全融合。
攝影機壓平了圖像,旁白壓平了情節(jié),音樂壓平了情感,最終呈現(xiàn)出一個在美學上令人驚嘆、但在情感和道德上完全扁平的世界。
![]()
《2001太空漫游》是關(guān)于人類如何超越自身;《發(fā)條橙》是關(guān)于社會試圖改造人性。而《巴里·林登》則提出了一個更冷酷、更令人不安的觀點:人性(以巴里為代表)從根本上是空洞和被動的;社會(以18世紀貴族為代表)是僵化和毫無意義的;而統(tǒng)治這一切的命運(以旁白和構(gòu)圖為代表)是絕對冷漠和具有壓倒性的。
![]()
庫布里克在這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一幅完美的、冰冷的畫布,并用三個小時向我們證明:在這幅畫布上,除了人類徒勞的掙扎之外,什么也沒有。
這是他最純粹、最不妥協(xié)的藝術(shù)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