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深秋,弗吉尼亞州的洛馬總部氣氛凝重。NGAD項目競標失利的陰云尚未散去,CEO吉姆·泰克萊特卻召集了所有核心高管,他的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不等五角大樓了,我們自己干!”
這并非一時沖動,而是一場被逼出來的“全壘打”豪賭。泰克萊特計劃自掏腰包,將最前沿的六代機技術,強行“嫁接”到現(xiàn)役的F-35和F-22身上,這就像給一輛老舊的拖拉機裝上F1賽車的引擎。
然而,當這份預算高達數(shù)百億美元的計劃書擺上國會山時,迎接它的卻并非全然的掌聲,洛馬的真實目的究竟是什么?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編輯:CY
CEO的“全壘打”豪賭
時間,是洛馬這場豪賭中真正的對手,美國國會問責局那份長達數(shù)百頁的審計報告,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劃開了F-35升級計劃華麗的外衣,露出了其內部的千瘡百孔。
報告指出,僅僅是基礎的Block 4升級,成本就從109億美元暴漲至165億美元,交付時間更是像滑雪一樣,一路順暢地滑到了2031年之后,這還只是基礎版的升級。
![]()
現(xiàn)在,洛馬想在這個“爛尾工程”上,加蓋一座名為“5.8代”的空中樓閣,這無異于“虛空疊羅漢”,每一層都建立在沙土之上。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波音主導的“正統(tǒng)”六代機F-47,按計劃將在2030年實現(xiàn)首飛,2030年開始小批量服役,一個尷尬的問題浮現(xiàn)了:當真正的“下一代”已經上路,誰還需要一輛費盡心力改裝的“老爺車”?
如果洛馬的升級版F-35到2031年甚至更晚才能問世,那么它的存在意義又在哪里?時間不等人,技術不等人,機遇,更不等人。
![]()
與此同時,在大洋的另一邊,中國的六代機項目已經多次成功試飛,有消息稱可能在幾年內就能投入現(xiàn)役,這讓美國空軍的焦慮感達到了頂點。
洛馬正是精準地抓住了這種焦慮,將公司的自救行為,包裝成了應對國家威脅的愛國行動,以此來換取政治上的支持和默許。
洛馬的這場“內部升級”能夠成功,它不僅能為其他軍工企業(yè)樹立一個效仿的榜樣,或許還能為美國軍方開辟一條更快捷、更靈活的武器系統(tǒng)升級之路。
![]()
然而,這條路充滿挑戰(zhàn),技術整合能否順利?新舊系統(tǒng)是否會“水土不服”?投入的巨額資金能否物有所值?
“虛空疊羅漢”的困境
如果將視野拉高,你會發(fā)現(xiàn),洛馬的“反常”行為,更像是一場軍工復合體內部的“靜悄悄的革命”,它挑戰(zhàn)的是二戰(zhàn)后美國建立的那套以“程序正義”為核心,但早已顯得臃腫不堪的國防采購體系。
在這個體系里,一個新項目從立項到服役,動輒十幾年,期間充斥著無盡的聽證、評審和讓人頭疼的文書工作,而洛馬的“自主出資”模式,就像一條不安分的鯰魚,試圖攪動這一潭死水。
![]()
它將研發(fā)風險從政府資產負債表轉移至企業(yè),用市場的“生死時速”倒逼體系加速,這讓人想起了硅谷的“快速試錯、迭代發(fā)展”模式,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了B-2轟炸機的制造商。
當然,這種模式也有其巨大的風險,它可能讓資金雄厚的行業(yè)巨頭更具壟斷優(yōu)勢,形成“大到不能倒,也快到不能管”的局面。
但面對中國在六代機項目上展現(xiàn)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率,美國似乎沒有太多選擇,當國家焦慮遇上企業(yè)求生,一種全新的、混合型的國防創(chuàng)新生態(tài),正在陣痛中醞釀。
![]()
洛馬之所以敢如此冒險,其底氣來源于F-35在全球范圍內的龐大市場,目前,F(xiàn)-35的全球訂單積壓量已經高達3500多架,遍布19個盟友。
通過將這些第六代戰(zhàn)機技術融入到F-35的升級中,洛馬等于讓美國及其北約盟友能夠提前接觸并使用部分最尖端的航空技術。
這不僅鞏固了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軍事技術聯(lián)系,也變相地提升了整個西方陣營的空中作戰(zhàn)能力。
![]()
從根本上說,這還是軍工復合體的利益驅動在作祟,F(xiàn)-35項目本身就是軍工政治博弈的產物,而當洛馬在六代機項目上敗給波音之后,為了維持經濟利益,必須得拿出新的方案找國會要錢。
如果進入六代機時代之后,F(xiàn)-35一旦被拋棄,洛馬就非常被動了,而如果“5.8代戰(zhàn)機的升級方案”通過了,吃個十年半年的不成問題。
畢竟花的不是自己的錢,把故事講好,把餅畫好,顯然比戰(zhàn)機升級的實際可行性更重要。
![]()
軍工復合體的“內部革命”
拋開所有的爭議,洛馬這次行動最有價值的部分,或許是其為未來天空描繪的一幅新藍圖,在這幅藍圖中,戰(zhàn)斗機不再是單打獨斗的孤膽英雄,而是龐大作戰(zhàn)網絡中的“四分衛(wèi)”。
飛行員不再是簡單的“駕駛員”,而是運籌帷幄的“指揮官”,在安全的后方,調度著如蜂群般的Vectis無人僚機。
它們可以是誘餌,吸引敵人的火力;可以是先鋒,深入最危險的區(qū)域偵察;也可以是刺客,發(fā)動致命的第一擊。
![]()
這種“有人-無人協(xié)同”的作戰(zhàn)模式,將徹底壓縮從“看見”到“摧毀”的“殺傷鏈”,讓戰(zhàn)爭的節(jié)奏快到人類無法單獨應對,這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戰(zhàn)爭哲學的革命。
洛馬的升級方案,無論成敗,都像是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它激起的漣漪,正在推動整個美國國防工業(yè)朝著這個不可逆轉的未來前進。
真正的六代機跨越,關鍵在于將這些隱身和傳感器改進與“系統(tǒng)家族”理念結合,整合自主僚機、抗干擾低截獲概率數(shù)據(jù)鏈、認知電子戰(zhàn),以及編隊分布式處理能力。
![]()
這正是美國空軍明確的NGAD設計理念,而洛馬Vectis無人機完美契合該框架,作為5級協(xié)同作戰(zhàn)飛機,Vectis具備高生存能力,可與F-35、F-22協(xié)同執(zhí)行護航、偵察和打擊任務。
簡言之,戰(zhàn)機不再是單一“殺手锏”,而是自適應網絡中的“四分衛(wèi)”核心指揮節(jié)點,Block 4版本結合六代機技術,將大幅壓縮殺傷鏈周期,更強的機載計算能力和多光譜孔徑系統(tǒng),能實現(xiàn)更遠距離的早期目標探測。
![]()
更緊密的傳感器融合技術,可簡化目標跟蹤流程,減少數(shù)據(jù)交接環(huán)節(jié),更強大的電子戰(zhàn)和電子攻擊能力,讓飛行員除射擊外,還能選擇致盲、誘騙或壓制目標。
協(xié)同作戰(zhàn)無人機可前置充當誘餌、攻擊平臺或外置傳感器,使人類飛行員能在密集威脅圈外探測一體化防空系統(tǒng),這種模式與空軍計劃高度契合。
![]()
針對特定任務部署有人-無人組合編隊,在高強度對抗環(huán)境中高效作戰(zhàn),洛馬自主出資研發(fā)原型機的意義遠超工程層面。
結語
洛馬的F-35升級,與其說是一次商業(yè)豪賭,不如說是美國軍工體系面對外部壓力時一次不可避免的“系統(tǒng)突變”,決定未來的,不是這一次突變的成敗,而是整個系統(tǒng)如何從中學習,演化出能更快適應挑戰(zhàn)的新規(guī)則。
![]()
在這場關乎生存的競賽中,我們究竟應該追求完美的程序正義,還是擁抱不確定的適應性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