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與哥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提出了一種新型防眩光電子墨水屏幕,可實現極高像素密度,有望解決電子墨水顯示技術在清晰度和色彩還原方面的短板,為可穿戴設備等應用帶來突破。
![]()
這種被稱為“視網膜級電子紙”(Retina E-paper)的方法,通過將二氧化鎢納米盤在電還原過程中進行可逆的絕緣體-金屬轉變,從而在極微小尺度內精準控制屏幕的反射率和對比度。如此制造出的電子紙像素尺寸僅為560納米,比部分細菌還小,像素密度突破每英寸25000點。
與現有的顯示屏相比,目前大部分iPhone屏幕約為460 PPI,高分辨率平板和PC屏幕在200 PPI左右,而最新的電子墨水黑白屏也只能達到300 PPI,彩色模式下會減半。此次“視網膜級電子紙”技術在屏幕僅2平方毫米的面積內即可實現智能手機級別的分辨率,理論上甚至能在隱形眼鏡大小的屏幕上實現4K分辨率;換算至傳統閱讀距離,普通尺寸屏幕也能享受極清晰視覺體驗。
![]()
該顯示技術依托電子墨水的低能耗、陽光下優異可讀性等特性,能顯著提升對比度和戶外可視性。研究人員預計其靜態畫面能耗僅為每平方厘米0.5毫瓦,視頻播放則為1.7毫瓦,遠低于現有電子墨水面板。目前主流電子墨水顯示器最高刷新率可達60Hz,新技術雖然也支持彩色和立體視覺(anaglyph 3D),但高刷新率方面仍不及液晶與LED屏,實驗數據顯示刷新速率可達25Hz以上,但未公布極限參數。
值得關注的是,德國維爾茨堡朱利葉斯-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物理學家也提出了將OLED像素收縮至300平方納米的新方法,未來有望讓可穿戴設備在一平方毫米空間內集成1080p面板,像素密度可突破55,000 PPI。但目前該技術只支持呈現橙色,何時實現商業化尚無定論。
這項“視網膜級電子紙”技術有望推動下一代高分辨率、低能耗顯示設備的開發,特別適合智能穿戴與新型便攜顯示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